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书法家风格的构建必须基于两个因素,即线条和空间。 线条质量关系到生命的强弱,是书法生命的基石; 书法空间关系到形式美,体现书法的格调和情趣。 “高古”是在中国道家哲学影响下形成的书法风格和趣味的重要追求之一。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书法的空间与几何、数学的空间不同,无法通过设计来解决。 书法固然表现的是一种空间的形式,但其内在所蕴含的却是时间的流动。 因此,这种空间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空间,或者说,它是包含时间的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 宗白华曾说过:“书法的空间是一种类似于音乐和舞蹈所引起的韵律空间,这种时空的音乐性和韵律性的融合,是中国书法家所追求的灵魂。” 只有这样,才能触及中国书法最深层的精髓。
但是,这种基于时间的空间意识在不同的字体中有着不同的表达。 从笔墨、空间、形式三个方面来说,中国书法完全可以与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相媲美。 篆书、隶书、楷书因其结构性强而更接近雕塑、建筑; 行书、草书好比音乐和舞蹈。 因此,书法既可以是雕塑的,也可以是音乐的。 鉴于此,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中在空间的旋律和节奏上下功夫,注重空间的对比和对比,产生时间的节奏感。 这样,书法线条的长短、曲率的延续,粗细、粗细的转换,都融入了整体的韵律感。 一行之内,一个字之内,一行甚至一篇文章,都成为一个生命的整体。 再加上浓墨重彩的流动,苏墨和张墨的互动运用,增添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所以,书法家的书法创作,在展开时间的过程中,完成了空间的创作; 在空间构建的过程中,完成时间的延伸。 他们笔下流动的线条既是时间也是空间。 因此,书法家在创作中特别重视留白的意义。 他们认为书法的格局和气氛的大小不在于文字的形式和大小,而在于线条的质感,在于黑白划分和强烈对比所营造的和谐。
当书法家力求对书法风格进行新的探索时,这种探索集中在在深厚的传统功底的前提下,对空间形式的丰富和拓展。 有时他们刻意把线条画得越来越粗,点画也越来越粗,形成笔墨与留白之间的一种对应与对抗。 他们试图在虚实自然的笔画结合中探索一种新的书法空间形式,这种形式服务于厚重、宏大的整体风格。 书法家甚至思考如何从篆刻的白布中吸收书法空间所能吸收的养分。 因为,作品结构空间的改变,正是摆脱写作相似性的终点。 因此,断与通、粗与干、粗与细、虚与实、封闭与释放、字体的穿插等都成为书法家形式技法的重要手段。
从审美风格上看,受道家、老庄哲学的影响,书法家所创造的空间形态往往具有一种质朴美、率直美、凝练美、含蓄美。 它不是外在的美,而是内在的美。 这也与书法家对中国书法的审美理解有关。 他们认为,中国书法艺术形式的最高境界是回归本源,技法的目的不是炫耀技法,而是淡化技法,表现出一种高超之后的质朴,繁荣之后的真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延续了中国艺术传统的主线。 在中国艺术史上,受老庄哲学的影响,中国艺术形成了与孔子“温文尔雅”不同的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