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字卿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名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行书被誉为“二书”。 行书天下”。 颜真卿是唐代不可多得的精于楷书、行书的书法家。 同时,他出身于著名的草书大师张旭,他的草书应该也很不错。 他对书法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表现在楷书和行书上,是一位划时代的巨匠。
1. 楷书:

颜真卿楷书以45岁为基准,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颜真卿楷书主要以《多宝塔碑》为代表。 此时的颜真卿楷书体尚不成熟,深受当时官书体的影响。
我们知道,唐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形成。 其书法受经书体影响,结构优美,字帖笔直,端庄规范,与当时流行的书法风格一致,是当时官书的典范。
难能可贵的是,45岁以后的颜真卿,在《多宝塔碑》端庄范本的基础上,以双塔标准楷书规矩为基础,融会北齐邦书, 魏碑与篆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书体独立于唐代楷书,被列入楷书四大家。
北齐的书目,我们登过泰山的朋友都知道,最著名的是《泰山净世玉金刚经》,是楷书铭文,篆书劲,官笔。 笔触方圆兼备,结构宽广宏大,开篇刚劲,整体开篇大气磅礴。 北齐的代表作有山东邹城的《四山摩崖》,其风格直接影响了颜氏的书法。
此外,颜真卿家精于金石考证,对北齐金文、篆文的研究,为他日后的文体转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体例成熟之后,颜真卿楷书的体例也多种多样。 我想很多书法家在它定稿之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风格。 修润的《自写忏悔帖》、气势磅礴的《大唐中兴颂》、精巧犀利的《大字马古仙坛集》等等。
颜真卿楷书对后世的影响
总的来说,颜真卿楷书是一种大气正气的书体。 这种和谐与氛围对后来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包括“宋四家”在内的众多书法家都学习过他的楷书。 在清代,他的楷书基本上影响了朝野。 世人的审美体现在颜真卿的书法上,从一个低级书法家一跃成为日后官方认可的书法风格,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学习。 完成了书法风格与传统审美的完美对接。 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行书:
唐代书法特点
从书法史来看,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书法特点,如 晋代上韵,宋代流行尚意书体,元代书法复古,明清书法尚在变化,而今书法崇尚笔墨情趣。
唐代是书法两极分化的时代。 有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俞世南等规范端庄的楷书书法家,也有张旭、怀素等历史名家草书名家,是一个崇尚“崇法”精神的时代 和抒情,尤其是在唐代中兴时期。
唐代抒情诗出自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述帖》。 其中重要代表之一是颜真卿的《祭侄稿》,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祭侄稿》的意义
1.创新 在笔法上
我们知道,从唐朝李世民开始,唐朝就把王羲之的书法推向了顶峰。 颜真卿的书法却一反王羲之的常态,对外扩张产生了强大的势头。
作为书法艺术的精品,颜真卿的 《侄书》的创新和笔法之丰富,前无古人,在同一幅作品中,颜真卿同时使用篆书、行书、草书,包括方、圆、提、压、转、折、病 , 收敛性, 长度, 粗细, 尺寸, 动、静、密等等。
但是,颜真卿的高明之处在于,即使在悲愤交加的情况下,即使这么多的笔触杂糅在一起,总体来说,这幅作品并不散乱 ,并没有成为作品的大杂烩,而是风格非常统一,节奏非常流畅,整个文字形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整体。
另外,整个作品中有很多污点,而且这些污点并没有给人凌乱的感觉。 相反,它们增加了整个文本的节奏感和块状感。 真正的大师级艺术作品无一例外,既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又有完美无懈可击的技术基础。
颜真卿笔法的变化,技法的融合,情笔的表现等等,为行书书法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在外开辟了新的分支 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形成了一种行书体,其风格浓郁,气势开阔,篆书笔法不失文人气息。
2. 《奏侄文》表现力强
唐朝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的侄子颜继明在讨伐叛军时阵亡。 颜真卿知道后,派人去找颜继明的尸体,却只找到了一个头颅。 颜真卿得知消息后,悲愤万分,怀着这种心情写下了著名的《祭侄文》。
这篇手稿的前半部分属于记叙文,文笔比较稳定。 我写得越多,我就越兴奋。 文笔也很快,大大小小的,反复修改也是这篇稿子最精彩的部分。 实现了书法韵律与情感韵律的高度统一,为后世书法抒情树立了典范。 行书”。
总之,颜真卿的书法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在笔法和体裁上都进行了自我创新。这些创新一方面来自于他的学习经历 ,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同时,这些创新也让他在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之外另辟蹊径,成为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