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教授15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潇洒秀劲十五幅俊秀高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妙理。

书法可以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是一门艺术,蕴藏了一种精神,更是体现了民族的审美倾向。在古代,书法是读书人一生的追求,就算到了现在,能够写得一手好书法,也依然能够增添个人魅力,为自己多挣得一分脸面。

——题记

中国书法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魅力。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表征,是最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带着浓郁的东方世界风情,是中国人特有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观念的体现。在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发展中,书法艺术一直在其自身范围内发展与变化,烙有深深的民族文化的印记。中国书法的发展至今已历经千年,堪称中国艺术瑰宝,国人为其自豪。

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中国书法艺术是国家的财富,是国人的自豪。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将书法艺术传承和发扬。正确面对当今社会的书法现状,怀着虔诚的心态推广书法学习,开展书法创新是当下必须做的事情。

今天我们来分享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的经典书法作品。

何欢,女,1980年生于哈尔滨,研究生学历。她除了书法天赋外,从小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练字,小学中学得到很多书法奖励。大学、研究生就读哈尔滨师范大学,她对书法很痴迷,虔诚地拜师当代著名书法家。

何欢老师的书法,在前辈书法大师的悉心教导下,可以说进步很快,无论是笔法还是笔力等,都有了质的飞跃。何欢经过多年的艰苦磨炼,汲取圣贤名师之精髓,大胆创新,独爱行书,尤以行书为佳,其行书取法高古,临帖很多,在书法上也是具有一定的个人风格。可以说内外兼修,文化底蕴深厚,书功自然也不俗,可谓潇洒秀劲,清幽苍润,字法结构也是严谨而精美,颇有功力,古韵十足,潇洒飘逸,笔法老练,俊秀高雅之感。让人感觉很舒畅,是大众喜爱的书法家。

何欢老师的书法作品之中,我们能看到其书法有“书圣”王羲之和米芾的书法痕迹,也就是说其书法出自“二王”一脉,米芾的书法也是“二王”一脉。说明的何欢的书法取法有源, 植根于优秀的传统书法,造就了其今时今日的书法成就。

何欢老师的作品中读到了传统意义上的碑帖对她的滋养。楷书入碑而行书入帖,细审其楷书中流露的趣味,既有魏晋风韵,亦兼北碑挺劲,更有墓志整饬,依稀还有唐楷的法则与变化。她在不同的行书经典文本里汲收对自己有用的养分,从而融而化之,成就其线条硬朗且不乏婉曲的丰姿,结字整饬而又具多变的风神,以笔师刀呈刀趣,刀趣笔追显笔意,故虽长篇,览之不觉其倦。她的书法,更见功力,擅长行书,字迹浑厚大气,端庄秀丽,笔笔见功夫,字字见水平,脍炙人口。

何欢老师几十年来不断的学习,不断切磋。每天课余时间,她用一支笔唤醒沉睡的纸张,迎着朝阳书写祖国的希望;每次努力,她用奋斗担当起责任的脊梁,将理想浇灌成最美的模样;每次活动,她用思维碰撞出最美的火花,将字书写出应有的力量;每次夜晚,她用文字堆砌成最美的文章,为自己热爱的书法艺术贡献力量!

何欢老师不仅是一位有实践经验的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有理论基础的书法家。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中国梦·劳动美”第四届全国职工书画展》、《全国第六届妇女书法篆刻展》等。并多次获得书法展大奖。她在书法研究上也取得了不俗成绩,在国家级核心刊物、省级刊物上发表书法类论文数篇。目前论文《对中国书法史分期问题的思考》即将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美术观察》发表;主持省级科研立项多个,目前课题《林散之诗、画与书的关系研究》即将结题,赢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现就职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任书法讲师,同时她也是中国书协会员、哈尔滨市书协理事、哈尔滨市女书协副主席、哈尔滨市青年联合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书协的副主席。是新生代有实力的女性书法家。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主要书法作品有:《行书一年一度漫游有感》《行书一水群峰十五言联》《行书清代魏际瑞金山》《行书唐代白居易问刘十九》《行书深秋落日七言联》《行书重阳安康中堂》《隶书象家通》《行书书札》《行书书札质平居士》《行书唐杜甫立春》《行草书札》《行书四联轴》《行书古人名句》《行书西汉刘向说苑建本》等。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书一年一度漫游有感》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书一年一度漫游有感》兰亭雅集全国女书家“三八妇女节”书法作品展。何欢老师专攻魏碑,书风朝着简约、浑朴、秀丽的方向发展,以和风细雨的优雅诉说着自己的感情世界。

何欢是女中豪杰,其书法实力是名列前茅,是当代女性书法家的最高水平。她的书法重在临摹,植根传统,先走进书法名家名帖之中,在从中出来,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以继承为主,令人敬佩,她的书法水平得到业界认可。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一水群峰十五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一水群峰十五言联》兰亭雅集全国书法篆刻名家2023迎新年作品展。何欢老师善行书书风,字径或小于寸,或盈于尺,法度谨严而古雅有致,令人赞叹。

在当代书坛,有一个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大批年轻的女性书法家呈现勃勃生机,正在逐渐崛起,成为了书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在这些年轻的女性书法家中,来自哈尔滨的何欢老师便是光彩夺目、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其实力不可小觑。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书清代魏际瑞金山》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行书清代魏际瑞金山》释文:大江东下海门宽,万里奔流激箭湍。不信山从水底出,却疑身在画中看。龙窝灯火千株动,蜃气楼台一点寒。谁道风波不可涉,风波危处却平安。

此行书帖,不仅取法高古,也有个人面貌,走的是一条碑帖结合的路子。在用笔上,她突出了“三尽”,即尽兴、尽力、尽势。如此一来,她的行书就写得既古香古色,又酣畅淋漓,笔力深厚。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书唐代白居易问刘十九》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行书唐代白居易问刘十九》

释文: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此行书帖古香古韵,而且还写出了一种自我风格,沉静沉稳,在用笔上非常讲究,而且出入皆法,无论是起笔、行笔还是收笔,笔笔到位,彰显出不俗的笔法,而且技巧使用得非常灵活,轻松自然,点画打磨到位,点画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既有相互揖让,又有彼此依赖,尤其是前后照应上,体现出精熟的技法,娴熟的技艺,也体现出她对书法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深秋落日七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深秋落日七言联》释文:深秋益幕千家雨,落日楼基一笛风。此贴用笔上非常讲究,而且出入皆法,无论是起笔、行笔还是收笔,笔笔到位,彰显出不俗的笔法,而且技巧使用得非常灵活,轻松自然,点画打磨到位,点画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既有相互揖让,又有彼此依赖,尤其是前后照应上,体现出精熟的技法,娴熟的技艺,也体现出她对书法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颠覆了我们的认识,相信在当今书坛,她的行书也是一股“清流”。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书重阳安康中堂》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行书重阳安康中堂》何欢老师此贴师古不泥、挥洒自如、飘逸舒展、点画劲挺、和谐呼应、浑然一体、妙趣无穷、美不胜收。她的笔法追求迅疾而劲健刚强,不仅“米”意浓浓,沉着稳重,又写出了“二王”神韵,让观者感觉痛快淋漓,妍美无比。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书举杯邀月》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行书举杯邀月》中秋节前日夜有感。希望家人能到一起共同赏月。此行书潇洒飘逸又不失沉稳劲练,运笔俊美大方,疏落有致,点划撇捺间灵动秀雅,笔走龙蛇,意在笔先,开合承转,自有章法,有赵子昂之神韵,又有王羲之风雅。此幅帖还追求用笔过程中的“偶然性”。显然,这种“偶然性”包括书法中的飞白、牵丝、涨墨以及未经设想而在书写中出现的笔墨效果。这种“偶然性”是在合理的技法运用的过程中发生的,并非是情感或者技法失控所导致的。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隶书象家通》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隶书象家通》何欢老师隶书的书法雍容高贵,字里行间透漏出来的学养和华贵,特别是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典雅华美、俊秀温润。是年轻学子学习的榜样。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书书札》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行书书札》欣赏,此作品是何欢老师与朋友临别赠语,笔法之中透露着雅致之趣。近些年来,何欢老师的书法,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新时代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尤其是她的行书,写出了远超年龄的沉稳,很多朋友看到她的行书作品后,纷纷说道人美“书”老,别有一番滋味,相信好书的你看到这样的行书作品,也会感叹不已的,她的行书,不但有古香古韵,而且还写出了一种自我风格,沉静沉稳风格。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书书札质平居士》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行书书札质平居士》此书札笔墨的那一种飘逸感表现得非常到位,令欣赏者能感受到他笔下的美好。尤其是每一个字的精致感也不缺,节奏与笔墨的配合恰到好处。感觉何欢老师的书法以行书最为精致,字里行间除了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沉稳之气外,还有一种古香古韵充斥其中,让人一见倾心,而且她的书法是属于这种传统型的书法,难怪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书唐杜甫立春》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行书唐杜甫立春》第一首行书唐杜甫立春,第二首唐刘禹锡和乐天春词。这是立春日何欢老师书写的两首诗。此书法帖雅健雄深,秀润空灵,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积淀着优秀唐诗遗产精神。何欢老师的书法始终抓住了笔法这个艺术的最根本要素。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草书札》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行草书札》此幅作品整洁化。行笔十分自然,没有故意用浓墨,也不故意用淡墨,枯笔多于浓墨,无强求之意。收尾之处手法亦为新颖,在不经意之中求精意。此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很好地抒发书法家胸中之逸气。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书四联轴》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行书四联轴》此幅四联轴可以说是美到骨子里了!细品她写的每一个字,轻松自然,圆润中见方拙,笔笔到位,都继承了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同时也展示了她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看着赏心悦目,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书古人名句》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行书古人名句》此幅字用笔中锋圆润,体态飘逸多姿,寓刚于柔,从平见奇,字里行间,遍溢书卷之气,小字堪称特绝。中锋用笔的点画线条精准到位,圆润而劲健,结构肥瘦适度、紧凑舒展,用笔的起承转合也自然率意。全篇重大气而不拘小节,挥运自如,丰筋多力,给人既雄且秀的美感。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老师《行书西汉刘向说苑建本》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何欢《行书西汉刘向说苑建本》此幅字波澜起伏,神完气足,韵味无穷。在转换笔法上,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充分表达了书者的心情。

当今书坛活跃着一大批女性书法家,何欢老师的书法绝对也是极好的,是当今书坛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相信,你看到她的行书后,也会颇有一番感慨的,其行书水平和王羲之有的一拼,让人耳目一新,倍感清新,相信,她是业界未来可期的当代书法大师。在她的引导下,将会有大批传统书法家异军突起,占领书坛,分享你的看法。

春联参考:历代优秀对联40幅

历代对联书法佳作40品

熊赐履

王文治

姚鼐

张惠言

刘墉

梁诗正

李鱓

段玉裁

梁同书

林则徐

李兆洛

李鸿藻

李慈铭

冯桂芬

丁宝桢

左宗棠

奚冈

黄士陵

陆增祥

骆秉章

何维朴

王蘧常

梁启超

王国维

黄自元

李瑞清

谭延闿

华世奎

谈月色

雷以諴

弘一法师

叶恭绰

于右任

沈尹默

谢无量

高二适

徐悲鸿

唐驼

唐代书法家瞿灵询问了五幅美丽的古典书法作品的欣赏情况

唐朝时期书法家瞿令问露锋出尖五幅风景铭帖圆转妩媚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时期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大唐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地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地发展带来了新地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典题材,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壁面,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唐朝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都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楷书、草书、行书在唐朝也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点,对后世的书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书至初唐而极盛”这一说法。此外,唐朝的书法教育也为唐朝书法取得非凡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代篆书主要取法《三体石经》、《说文解字》、《字林》等,古 文、籀文成为唐人的直接学习对象,而线条垂直尖细的“悬针篆”也成为了唐代书家取法创作的借鉴样式。瞿令问是当时以“悬针篆”名世的书家,他的悬针篆书尚见笔意,还原了自然书写的状态,将书写性与装饰性做到了巧妙结合,是一种异于“玉著篆”的审美风格,别具新貌。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这里分享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瞿令问书法作品。

瞿令问,或作令闻,生平不详,望出博陵(今河北定州市),活动于代宗年间(762~779年),任道州江华(今湖南永州市江华 县)县令,与道州刺史元结(719~772 年)交好,常年游历于山水之间。次山撰文,令问作书,在祁阳、零陵、江华等地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作品。

瞿令问的篆书笔法古朴,运用了“悬针篆”造型,在书写性和 装饰性之间找到平衡。他将线条的特性极致发挥,既夸张了线条的形态,又保持了线条的力度,还合理地处理了空间结构,强调对比,变化丰富,和谐统一。

瞿令问是盛中唐时期的篆书名家,工古文、杂体 篆及八分书,多数作品集中于永泰至大历年间,刻于浯溪碑林的 有仿魏《正始三体石经》(241 年) ,《朝阳岩铭》(765年),以“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的《阳华岩铭》(766年),《窊樽铭》(766 年),《寒亭记》(766年),《舜庙置守护状》(766年),《峿台铭》(767 年),《浯溪铭》(768年)为其代表作,等篆书作品只见于文献记载。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亦称“有唐一代悬针之篆,当推瞿氏为第一”。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赏析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又称“三体碑”,石刻高290厘米,宽93厘米,766年刻。由元结撰,瞿令问书,创作于永泰二年,刻于摩崖。在湖南江华县竹园寨乡的回山(今江华瑶族自治区)。前七行序文为隶体,后三十五行铭文,仿魏三体石经体例,每字先古文,次小篆,再次隶书。此碑为篆隶结合。

竹园寨乡的回山,下面有镂空的岩洞,名阳华岩。洞内有井水溪流,洞壁有摩崖石刻40余方,清晰可辨认者有38方。石窟最为有价值的是摩崖石刻。就是唐朝大诗人元结的《阳华岩铭并序》其中之一,为此处最大碑刻。其题刻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永州地区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其开创了湘桂两地自唐后摩崖石刻盛行之风。

历史背景:当时,瞿令问为江华县令、著名书法家。唐朝著名文学家元结任道州刺史,在公元766年到江华县视察巡视,瞿令问请元结到阳华岩游览。元结在瞿令问的陪同下,感到此岩风光独特,一时兴起,乘兴而作。故撰写了《阳华岩铭》。铭中不仅把阳华岩奇特、怪异、清幽的自然风貌描写得淋漓尽致并推崇有加,而且还抒发了元结对人生、仕途、世俗的感慨。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一

“道州江华县东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岩,岩当阳端,故以阳华名之。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有也,故作铭称之。”“九疑万峰,不如阳华”,便出自其中。细心的书法家瞿令问以每字三种字体(大篆、小篆、隶书)将铭中内容同时书写,勒石于阳华岩摩崖上。摩崖石刻名显、文美、字特,被后人尊为“三绝碑”。

此书法中线条多圆转,笔画稍细,露锋出尖,意重模仿,圆转妩媚。而《峿台铭》中在转笔处加入了方意,由圆转变为方折,增加了线条的稳定性。瞿令问书篆运笔沉稳,笔力精到,在增长线条的同时,还能保持住线条的弹性,使线条刚劲挺健,圆拔有力。看其线条,质感光滑,匀细一致,略微摆动的优美长弧,让其篆书变得轻盈飘逸、灵动流畅。

此碑元结以清新流畅、秀丽优美的文笔,配上书法大家瞿令问以隶、篆、籕三种字体刻于阳华岩石壁上,可谓珠联璧合,文书双畅。“三体碑”前七行序文为隶体,后三十五行铭文,仿魏三体石经体例,每字先古文,次小篆,再次隶书。清代金石家瞿仲溶在《古泉山馆金石文编》中,评瞿令问的书法“结体遒劲,所用古文,皆有住所,无一字杜撰,以此见公篆学之精深,实于唐宋诸儒中,卓然可称者。朱关田在《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亦称“有唐一代悬针之篆,当推瞿氏为第一”。

有人说:张家界是一幅画,永州是一部书。在永州这部博大精深的书中,作为书法大家怀素、何绍基早为世人所耳熟能详。然而在中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在永州还有一位青史留名的书法大家,他就是唐代的江华县令瞿令问,一位在中国书法史上赫赫有名、有着相当影响的历史重量级人物。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二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三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四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五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六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七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八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九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十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十一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十二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十三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阳华岩铭并序》之十四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篆书峿台铭碑》赏析

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篆书峿台铭碑》此碑位于今祁阳浯溪碑林中。铭文亦为元结所撰。书体为悬针篆,字形长圆,笔画均细,最见功力。碑石上原无题名,后经考证为瞿令问所书。宋欧阳修在《集中录跋》中说:“右斯人之作,非好古者不知为可爱也,然来者安知无同好也!”对此碑的铭文与书法,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清代金石家瞿仲溶在《古泉山馆金石文编》中,评瞿令问的书法“结体遒劲,所用古文,皆有住所,无一字杜撰,以此见公篆学之精深,实于唐宋诸儒中,卓然可称者。”

释文:峿台铭有序。河南元结字次山撰。浯溪东北廿馀丈,得怪石焉。周行三四百步,从未申至丑寅,涯壁斗絶。左属回鲜,前有磴道,高八九十尺,下当洄潭,其势碅磳,半出水底,苍苍然泛泛若在波上。石顚胜异之处,悉爲亭堂,小峯嵌窦,宜闲松竹,掩映轩户,毕皆幽奇。

于戏!古人有畜愤闷与病于时俗者,力不能筑高台以瞻眺,则必山顚海畔,伸颈歌吟,以自畅达。今取兹石,将爲峿台,盖非愁怨,乃所好也。铭曰:湘渊清深,峿台陗陖。登临长望,无远不尽。谁厌朝市,羁牵局促。借君此台,壹纵心目。阳崖砻琢,如瑾如珉。作铭刻之,彰示后人。有唐大历二年岁次丁未六月十五日刻。

这方石刻与阳华岩石刻相距一年零一个月时间,也是瞿令问“悬针篆”的扛鼎之作。

此碑文中,是瞿令问成熟期作品,竖画锐末出尖,如悬挂的钢针,方端工整。他运用悬针篆法,加以提炼改造,夸张了笔端的粗细形态,瞿令问敢于突破篆书线条的原有长度,故意拉长线条,使之变得纤细瘦硬。瞿令问的悬针篆书极具装饰意味,符合了唐人尚美饰的审美习惯。

与东汉《尹宙碑》比较,此碑早见于东汉熹平六年(177 年)碑额“从铭”二字,线条变化是将垂画线条加长,弧曲飘拂,出锋锐末,完全超出字形结构。瞿令问将竖画多作直线处理,强调了线条的垂直之势,又在笔画下端有粗细变化,收笔尖锐,宛如悬针,显直爽韧劲、锐末锋利之感。

后来,元结又撰写了《峿台铭》《痦亭铭》,合称“三铭”。之后,元结请当时有名的书法家瞿令问、季康、袁滋分别用玉箸、悬针、钟鼎三种风格各异的篆体书写出来,刻在了三处摩崖上,成为“浯溪碑林”的开山之作。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寒亭记》赏析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寒亭记》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立,此碑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的著名景观寒亭中。碑文亦为元结所撰,由瞿令问书刻于石。宋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江华县令瞿令问玉箸篆,笔画浑稳。”

也就在游览阳华岩的那天,元结在瞿令问等人的陪同下,还游览了江华县城南郊的寒亭。他们披荆斩棘,攀上山顶,感觉很好。元结感叹地说:这山上有一股寒气,可以消暑,要是建一个亭子在这里就好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瞿令问真的为之构筑一亭,待到建成,邀请元结再次来访,元结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小文《寒亭记》,让瞿令问用“悬针篆”书写,刻在亭子背后。

释文:永泰丙午中,巡属县至江华。县大夫瞿令问咨曰:县南水石相映,望之可爱,相传不可登临。俾求之,得洞穴而人,栈险以通之,始得构茅亭于石上。及亭成也,所以阶槛凭空,下临长江;轩楹云端,上齐绝巅。若旦暮景气,烟霭异色,苍苍石墉,含映水木。欲名斯亭,状类不得,敢请名之,表示来世。于是休于亭上为商之曰:今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而清凉可安,不合命之曰‘寒亭’欤?乃为寒亭作记,刻之亭背。

瞿令问的篆书强调纵势,较秦汉时期的篆书作品,因线条绵长,结体更修长,与同时期的其他篆书作品相比也是较为偏长的。在空间结构上,横画紧密地平行排列,挤压字内部的空间,竖画向下部伸展,分割大块面,上下结构的字形尤其突显,形成了 上密下疏的视觉效果。其篆书作品结体宽阔,上部十分紧凑,将 字形的重心上移,下部极尽舒展,又将竖画下垂延长,加强了线 条和空间的疏密对比,从而达到了视觉上的平衡。在章法布局上,横纵有度,线条排列有秩序感,互有穿插,参差错落,字与字之间相互照应,规整平正,分布合理,气势连贯。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窳樽铭》赏析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窳樽铭》拓片。

这一年,元结在道州城东左湖的小石山上发现山顶有一处窳石,颇似酒杯,因此写了一篇《窳樽铭》,也请瞿令问书写刻石:道州城东有左湖,湖东二十步有小石山。山颠有窳石,可以为樽,乃为亭樽上,刻石为志。释文:铭曰:井石何状?如兽之踆。其背<幽页>窳,可以为樽。空而临之,长岑深壑。广亭之内,如见山岳。满而临之,曲浦回渊。长瓢之下,江湖在焉。彼成全器,谁为之力?天地开凿,日月抆拭。寒暑琢磨,风雨润色。此器大朴,尤宜直纯。勒铭亭下,以告后人。

这方石刻如今也找不到了,但是北京图书馆藏有早年的拓片,成为那个时代元瞿文、书合作的有力见证。

瞿令问上追汉魏,取法碑刻石经,擅于从古法中汲取营养,通过夸张具体的符号元素,追求篆书的饰化美感,他的篆书风格与时代的审美相符合。游山玩水式的文人生活丰富了他的书法创作体验,精研“悬针篆”笔法,在用笔和结体上做创变,强化装饰效果,增加线条变化,把握空间布局,将之规范秩序化,做到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协调。 瞿令问的“悬针篆”风格为宋至清代的 篆书书家提供了可行的借鉴样式,他在篆书方面的大胆尝试与 创新,对于后人的创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舜庙置守护状》赏析

(无图)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舜庙置守护状》非常可惜这块碑刻,找不到了。这是瞿令问与元结第一次合作。早在永泰二年(766年)三月十五日,他们就合作了一方《舜庙置守护状》。

二次履职道州的元结,对舜帝是非常崇拜的。当他到九嶷山中祭祀舜帝时,发现舜帝陵庙已经破败,甚至很多痕迹都找不到了,于是,具《舜庙状》,将状况向朝廷作了汇报。由于九嶷山一带的泠道县、营道县,从三国末以来一直归道州(旧营阳郡)管辖,因此他请求在道州城西的山下立庙祭祀舜帝。获得朝廷批准后,元结在道州城廓建立舜庙,并请瞿令问用“悬针篆”将原文书写出来,刻在石碑上。

遗憾的是,这方碑刻后来因种种原因被毁,成为唐宋以降历代书家的喟叹。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怀古亭记》赏析

(无图)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怀古亭记》,元结还有一篇写道州的《怀古亭记》。也是瞿令问用“悬针篆”书写刻石。

纵观瞿令问的篆书作品,知其深受古文笔法所影响,这种笔法被称为“悬针篆”,是小篆的一种变体,指线条垂直、笔端出锋、 细如钢针的篆书。虽有书史相传“悬针篆”为东汉曹喜所制,但这 一形态可以追溯到西汉末新莽时期(公元 8~23 年)的布币篆 文,其中的“大币黄千”笔画纤细、垂直摆动、末端出尖。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朝阳岩铭》及《朝阳岩诗》赏析

(无图)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朝阳岩铭》及《朝阳岩诗》还是766年这一年,元结奉命去潭州的湖南观察使理所商量军政大事,坐船途经永州,发现城外潇水西岸一带的一个岩洞,将其命名为朝阳岩,并写下《朝阳岩铭》及《朝阳岩诗》,委托瞿令问用“悬针篆”书写,交人刻在岩石上。

遗憾的是,他们留在朝阳岩的石刻如今已经无法寻觅。

也许,石头已毁;也许,被后人磨灭覆盖了。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浯溪铭》赏析

唐代著名县令瞿令问书丹的《浯溪铭》768大历三年瞿令问书。

时隔千年,站在今天的门槛上仰首追觅,我发现瞿令问如同唐代艺术天空一颗耀眼的流星,悄无声息地划过自己的视线。之所以说他是流星,是因为他的书法水平很高,若要排位,其作品当入唐代篆书前三。

瞿令问铭记着元结“寒亭记”之告诫,永葆清凉清醒。不在乎身后百姓“祠之”的纪念,不在乎史志“冠邑名宦”的评判。主政江华,他求自己梦安,求一方平安。他的脚步,更多停驻在江华山水间,阳华胜览、寒亭秋色、洄溪寿域、秦岩深处、梧岭南屏 ……这些有幽有峻的山水,是他——一个中原文人、书者心灵呐喊的出口。他用精美的书法刻石,千秋万代为江华广告——九疑万峰,不如阳华!

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也是独具一格,非其他书法所能及。所谓艺术无国界,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多种方式深入到世人的生活与工作中,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书法带给人的慰藉已远超金钱所带来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