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杰出书法家徐盛翁传世44幅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当代杰出书法大师徐生翁稚拙憨朴四十四幅野逸奇崛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

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妙理。

——题记

中国文化的常态——从先秦到晚清,一直是以思想性的读书人明确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趣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百年风雨,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追忆峥嵘岁月,缅怀先辈风范,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令中华儿女倍感震撼和骄傲。

1949年至2019年,是新中国不寻常的70年,从创建到发展,从探索到奋进,从积弱到富强,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体验和难忘的记忆。漫长也短暂的70年,让一个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经验与教训、激动与叹息、汗水与成绩,伴随着我们的日日夜夜,铸就了今天的自信与荣光。

中国书法从庙堂到书斋、从山野到古寺、从手札到文章,变成了从展厅到媒体、从笔会到雅集转换过程。中国书法,从深厚的传统走来,与新中国一路同行,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新中国书法是古老中国书法的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它应该也必须承继历史传统,又因前所未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条件发生着新变,形成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新中国是一个书家辈出的时代,书坛可谓群星灿烂,名家荟萃,几代书家共同铸造了新中国书法史碑。

笔者认为现代书法只可供人欣赏,不能让人效仿,只能视作书法,不能当作法书。可以说沙孟海是“书坛泰斗”、林散之是“当代草圣”等等,都不可视作法书。清末民初的吴昌硕、国画大师齐白石、于右任等少数书家外,再很难令人想起来还有谁的书法可被称之法书。笔者认为只有王蘧常章草能够填补此空白。王蘧常是二十世纪法书开拓者,也是后人研习法书的一条途径,中国书法也因而多了一种法帖。王蘧常书法真正丰富了中国书法这一本已丰富的艺术宝库,他的章草也已成为传统书法经典的组成部分,王先生也成为本世纪屈指可数的经典书家。

今天我们来分享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的经典书法作品。

徐生翁(1875~1964),浙江绍兴人。早年姓李,名徐,号生翁。中年以李生翁书署,晚年始复姓徐,仍号生翁。徐生翁先生是我国近代被人们公认的异军突起、风格独特的艺术家。

曾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一生以鬻书画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适,数十年足不出绍兴,不求闻达,以布衣终天年。书法精楷、隶,由颜真卿入手,上溯晋魏汉秦,尤得力于北朝碑版,并主张用书外功夫充实书艺,所作古朴无华而有奇逸矫纵之气,时人号为“孩儿体”。能篆刻、绘画,风格一如其书。《美术丛刊》《中国书法》有专题介绍。著有《二十世纪书法经典——徐生翁》卷。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主要书画作品有:《梅花图》《飘摇有伊洛间意七言联》《游目四野外逍遥七言联》《楷书开元寺》《荣名知自鄙五言联》《欲见西阳出东壁七言联》《楷书卧薪尝胆》《楷书唐代杜甫桃竹杖引,赠章留后(竹兼可为簟,名桃笙)》《行楷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青松在东园》《楷书明徐涧上先生岁寒松柏图》《西晋张华情诗画册页》《行楷天地有情若长春日八言联》

《行书立轴枫桐之杨》《行书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堂》《行书录古书语四条屏》《行书灿烂气当馥五言联》《篆书题额》《行草致陈子慎信札》《行书植松就石联八言联》《楷书国本条幅》《题石拓片》《行书又有时见联七言联》《行书有麟凤图条幅》《行书金石可镂》《行书宋陆游小阁纳凉扇面》《菊花图》《羲之王诜屏轴》

《行书戏墨轩》《行楷多寿》《行书立轴》《行书吟哦已有笙竽答七言联》《行书梧竹池台七言联》《行书横图远轴七言联》《行书青山白鸟七言联》《篆书夫移山馆横披》《水墨花卉图轴》《楷书革命烈士之墓》《行楷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秋菊书法扇片》《楷书四条屏》《行书四条屏》《楷书香炉峰山脊上心经》《行书虞集文轴》《篆刻生翁所作》等。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梅花图》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梅花图》

他在诗、书、印诸方面成绩卓然,尤以书画名世。他初学颜真卿,后宗北碑。他的的字结体奇崛、生拙古辣,有时看上去好像完全放弃了用笔,但别具情趣。他的字一直不为别人称道,但的确是格调高古。他的画一如其书,极重气韵,亦极讲究布局、章法、非常得势。他画松针、梅枝如作篆、隶,凝重刚健;画荷、菊一如大草,奔腾飞舞,处处渗透着金石、书法的功力。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飘摇有伊洛间意七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飘摇有伊洛间意七言联》徐生翁行书七言联,书于1917年。释文:飘摇有伊洛间意,放浪为山泽之游。款识:丁巳秋李徐。

如果把他的绘画和书法对照起来看,就更能看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他的书和画相融相通,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就是他的特征。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游目四野外逍遥七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游目四野外逍遥七言联》释文:游目四野外逍遥,佳人不在兹谁侣。

先生中、晚期画发一变,以简、质、雅、重取胜,比之画风,有明显不同。中、晚期画作,奋发为雄的气概似呼减弱了,代之以古朴凝练。黄宾虹老人论先生画:“以书法入画,其晚年所作画,萧疏淡远,虽寥寥几笔,而气韵生动,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风格。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楷书开元寺》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楷书开元寺》1921年徐生翁为绍兴古寺,题写“开元寺”三字榜书,有人嗤笑丑书还敢写大?有人发表异见,只要能见境界,美丑无妨。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连名家也来凑热闹。“书坛泰斗”沙孟海回宁波,忙里偷闲绕道一睹风采;海上大家邓散木以联相赠,后撰文赞其独到的书法美感;词人王素臧从朝入暮忘了吃饭,直接吟诗:三百年来一枝笔,青藤今日有传灯。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荣名知自鄙五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隶书荣名知自鄙五言联》此作署名“李徐”。

二十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金石书画家小传》第一集,评述徐生翁先生:“大江南北,佥称先生所作古木、幽花,自成馨逸,金石书画,横极千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徐生翁先生布衣终身,淡泊自甘,对自己热爱的书画艺术却孜孜以求,终其一生,永不停息。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欲见西阳出东壁七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欲见西阳出东壁七言联》

他那种攀“高”求“变”的精神是学者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先生在1964年1月临终前数日,竟闭门烧毁不少作品,在老人的心灵中,他唯一的冀求,就是要将最完美的艺术品,献给社会和人民。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楷书卧薪尝胆》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楷书卧薪尝胆》横幅

就书法而言,徐生翁初学颜真卿,后宗北碑,对秦汉周金和北魏六朝都悉心临摹,广收博取。诚如他自己所说:“余习隶书二十年,以隶意作真者又十余年,继嫌唐为法缚,乃习篆以窥魏、晋,而魏、晋古茂终逊汉人,遂沿两汉吉金,上攀彝鼎。”从他的小幅扇面作品中,似乎还可以看出他学颜真卿的痕迹,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则都是字结体奇崛、生拙古辣,由北碑出,又不受北碑的制约,全然一派独往独来的狂放形象。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楷书唐代杜甫桃竹杖引,赠章留后(竹兼可为簟,名桃笙)》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楷书唐代杜甫桃竹杖引,赠章留后(竹兼可为簟,名桃笙)》释文:江心蟠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

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

梓潼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息。

怜我老病赠两茎,出入爪甲铿有声。

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枻白帝城。

路幽必为鬼神夺,拔剑或与蛟龙争。

重为告曰: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

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

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

有时看上去好像完全放弃了用笔,不讲究笔法,但别具情趣。有人称道他的小幅作品,这是因为一些小幅作品他还注意通常意义上的审美习惯,而大部分创作,则不受任何约束。他写字,只是为了写字。为了心灵的需要,而没有写字以外的目的:用不着取悦别人,用不着迎合市场,用不着追逐时风。他几乎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外界接触。这种纯粹的艺术状态,至为难得。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楷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青松在东园》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楷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青松在东园》

目前署名生翁的作品,有相当部分是隶书,在用笔上也注重笔锋应运,但已经开始追求于清隽之中带有拙味,时出枯笔,不以精致示人。他在写的时候,基本是一旦落笔,笔锋方向不变,以中锋为主,一笔写就。几年以后,随着时间的发展,他的笔按得越来越低,他的风格也慢慢由清隽走向浑厚。有些作品因为充分利用铺毫书写,效果明显,笔墨间酣畅淋漓。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楷书明徐涧上先生岁寒松柏图》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楷书明徐涧上先生岁寒松柏图》

他的字长期不为人称道,但的确是格调高古。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书法体现了一种强烈的风格面貌,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其晚年的书法,铅华洗尽,古朴稚拙,天真自然,达到了炉火纯青,随心所欲的高妙境界。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西晋张华情诗画册页》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西晋张华情诗画册页》释文: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

徐生翁早年书法受到晚清以来的书风影响,这是一种时代风貌。他虽然学过颜真卿浑厚一路的书法,但落实到创作,相对偏向于轻灵峻拔一路,对于笔锋的运用,熟练而灵巧,在结构上已经表现出极为成熟,收放、长短、粗细,从传统角度来看,是十分优秀的。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楷天地有情若长春日八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楷天地有情若长春日八言联》

五十以后,徐生翁的书法又有一种新的发展。从表象来看,他似乎弱化了原先作品中的行气,字与字之间的牵带基本消失,长的笔画逐渐缩减。同时,结构更加注重夸张,造成了无一字平正的奇崛。在一开始,甚至写得有些支离破碎,在多字作品中尤其如此。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立轴枫桐之杨》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立轴枫桐之杨》

五十岁之后,其作品中对联的数量增加,并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徐生翁对于单独字的关注加大,利用对联书写中注重单字完美性,可以更好地凸显这一优势。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堂》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堂》

这时期的作品也每个字看上去显得生拙,加上结字上的夸张变化,产生一种反常的意外感。有一种孩童书写的稚嫩感,但这仅仅是在结构上的相似,而点画的质量,他还是极为重视,力求体现笔力的劲和涩。当一件作品打开的时候,每个字的变化其实充满了徐生翁对字的匠心,使之互相协调,处处有意外之处。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录古书语四条屏》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录古书语四条屏》绍兴博物馆藏。

七十以后,徐生翁的书风又较之前做了调整。在笔墨上更加简单,更加追求含蓄,但是字的开合被缩小,字的大小比例也缩小了,字与字之间虽然依旧沿用一种夸张的手法,并借用笔画往四周靠而形成宽绰的效果。在空间的运用上,他回归到对于颜真卿书法的借用,但是他是一种新的、自己的方式,这使他的作品更加通向朴拙、可爱。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灿烂气当馥五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灿烂气当馥五言联》

徐生翁的书法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一个人对书法的认识、理解的层次。当然,对于这样的书法仍会有很多人难以接受,但你要知道,一个人能够得到那么多专业书法家的赞许,终究是有原因的。如果暂时不能看透彻,不妨多积累一些知识,随着见识的增长,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篆书题额》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篆书题额》安雅斋”横披 38×113cm 绍兴博物馆藏。

整个20世纪的中国虽然变化激烈,但在艺术上却成就非凡,仅拿书法来说,就出现了众多名垂书史的大家。

其中有这么一位:他书画印皆精,堪称全能;他一生孤傲,几乎从未踏足家乡之外的任何地方;他如隐士一般,将全部心血放在艺术上;他的书法很有个性,被称为“孩儿体”,却境界极高。

他,就是浙江绍兴的徐生翁。

浙江绍兴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江南,自古就是很有文气的地方,比如王羲之的书法,就是那种典型的江左风流。但绍兴这地方也很怪,涌现出很多有个性、有骨气、有侠气的文化人。比如徐渭,书画个性十足;再比如鲁迅,笔下言辞如刀;还有秋瑾,一派侠义精神。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草致陈子慎信札》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草致陈子慎信札》

徐生翁个性也很强,一生以书画为生,生活清寒却狷介自适。这种狷介的个性反应在他的书法上,就是于质朴无华中,带有骄纵奇异的气质。也正是这种卓尔不凡的书体,给他赢得了“三百年来一支笔,青藤今日有传灯”的美誉。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植松就石联八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植松就石联八言联》

徐生翁那显得笨拙、粗陋的书法,仿佛是毫无来由、无门无派的,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循着字迹,还是能够找到其中“入古出新”的脉络的。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楷书国本条幅》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楷书国本条幅》 119.5×48.5cm 绍兴博物馆藏行楷书作。此作署名“李生翁”。

释文:夫植木于地者,其花叶充荣者,末也,其根据盘互者,本也,此众人之所知耳,夫根据盘互不徒本也,且自封殖培养之,始必得所以生之意,而后天地之气能生之。秉钧先生属。李生翁。钤印:生翁(朱)。

徐生翁出生于文化氛围还算浓厚的家庭,自幼学习颜真卿的楷书以及还带隶书;他早年的绘画作品,也能看到徐渭、八大山人的模样。由此来看,其根底是很传统的,只是他学习古人却能不拘泥于古人,形成了艺术的自我面貌。这就是所谓的“入古出新”。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题石拓片》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题石拓片》

当然了,所谓的出新,并不能是毫无理由地胡写一气。徐生翁在《我学书画》一文中说,自己学习书画,不想专门从碑帖古画中探讨消息,在数十年的学习过程中,全靠自我意气,而不是师法一人、一家。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又有时见联七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又有时见联七言联》

这段话我们需要辩证地听,徐生翁的书画学习之路,是有了早年扎实的临摹基础之后,以自己独到的眼光、深厚的修养,寻找到了个性化的方向,而并非无安全毫无来路。

非常之人,必定有非常之法。徐生翁没有毕恭毕敬于古人原来的面貌,而是直接从自然万物中吸收养分,这需要有超高的艺术修养以及极高的天赋。这就是徐生翁书法最了不起的地方。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有麟凤图条幅》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有麟凤图条幅》

后人将徐生翁的书法名之以“孩儿体”,并评说为“天真”“烂漫”。这其实并不准确。徐生翁的书法实际上并不天真,也不烂漫,相反却有一种坚实、硬朗之气。

他笔下的每个字,都仿佛是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怪异、独特、丑怪,透着苦涩的气息。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金石可镂》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金石可镂》

欣赏徐生翁的书法,是有一定难度的。自古以来,书法的审美主脉是典雅秀丽,而像徐生翁这样的书法,就有点“离经叛道”了。但要知道,书法的审美并非只有一种,秀美是书法的高境界,古拙同样是书法的高境界。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宋陆游小阁纳凉扇面》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宋陆游小阁纳凉扇面》1921年作。释文:侵床月白病全苏,掠面风清酒欲无。渺渺塘阴下鸥鹭,萧萧秋意满菰蒲。纵输烟渡横孤艇,也胜京尘暗九衢。莫遣良工更摹写,此诗端是卧游图。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菊花图》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菊花图》1923年作。

徐生翁的书法或许也有很多不完美,但起码他让我们认识到,艺术有太多的可能,作为一个艺术家,就要以自己的一生去探索、实践更多的可能。

这是徐生翁书法留给后人最大的启示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羲之王诜屏轴》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羲之王诜屏轴》徐生翁改习汉隶持续二十年,又以隶意作真者十余年。徐生翁曾自述,“予习隶者二十年,以隶意作真者又十余年。继嫌唐为法缚,乃习篆以窥魏晋,而魏晋古茂终逊汉人,遂沿两汉吉金,上攀彝鼎。”为此,沈定庵指出,徐生翁吸收汉碑之长,取资料特别广泛,尤擅《石门铭》、《史晨》等碑,且用笔多取西汉简犊,篆意很深。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戏墨轩》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戏墨轩》他自己认为学习书法、绘画,不是只从古人的碑帖、古画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或来源,他的笔法和素材,多数还是从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事物中取材,或激发灵感的。比如木工运货,泥水匠砌房,石匠锤石,或从诗歌、音乐或大自然中一切动静物中所获得。有人问他,你学的是哪种字帖或绘画教材,他都无言以对。其实,人们不知道,他习书、绘画几十年,都是自我钻研的,从来没有拜过师父,也没有可以学哪一个门派。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楷多寿》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楷多寿》从先生字画可知,徐生翁甚至把对“生活”与“自然”这个“大造化”的取值看得远远重要于泛常的艺术传统。[3]也就是,师法自然在徐生翁的看来,比师古更重要。这点与石涛所倡导的“师法自然”的观点,不谋而合。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立轴》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立轴》徐生翁兼工四体,隶书写来极空灵,又极舒展,初看似觉平淡,实则平中显奇,气韵不凡;行楷取法北魏和六朝墓志造像,力厚骨劲,气苍韵永,潇洒飘逸,静穆可观,碑学书家的粗犷习气分道扬镰。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吟哦已有笙竽答七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吟哦已有笙竽答七言联》释文:吟哦已有笙竽答,挥洒忽如风雨来。徐生翁受所处时代书法尊碑抑帖环境影响,他的书法主要筑基于碑学。而清代以来,碑学审美接受和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受傅山(明清时期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四宁四毋”而影响,因而,“丑拙”被认做碑学的主体审美特征。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梧竹池台七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梧竹池台七言联》1914年作。172.5×45.2cm 绍兴博物馆藏。

徐生翁以隶书为根底,尤对史晨碑着力最勤。自序“习隶二十年,以隶意作真又十余年”。他的隶书以早期创作为多,比如隶书墓志大中堂、临《史晨碑》及下文提到的几幅隶书对联,多体现出汉碑书风,以空灵舒展为主要审美特征。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横图远轴七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横图远轴七言联》 125×32cm×2 绍兴博物馆藏。

徐生翁的楷书和行楷书被后人称为“孩儿体”,是其主打书体面目。主要取法北魏和六朝墓志造像,线质挣扎勃发、硬朗苦涩,结体突兀魔幻、新理异态,力厚骨劲、气苍韵永,潇洒飘逸,静穆可观。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青山白鸟七言联》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青山白鸟七言联》1914年纵143.5厘米横36厘米2联,绍兴博物馆藏。

徐生翁的行草特色鲜明。其笔法古、结构生,篆意十足,又得分隶之变,转留自如,方圆结合,精细入微,变幻奇特,空灵飘逸中见迟涩、朴拙,最终出于烂漫、松脱的章法,艺术语言极其纯粹而又极其古远。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篆书夫移山馆横披》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篆书夫移山馆横披》绍兴博物馆藏。

徐生翁的篆书取法周秦槽篆,用笔以隶入篆,提按分明。线条遒劲拙厚,结体扁方,时有园意,朴拙自然,趣味十足。如早期篆书作品《夫移山馆》、飞云长日五言联等。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水墨花卉图轴》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水墨花卉图轴》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藏。

徐生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的创作手法傲立于近代书坛,成为近现代中国书坛一位独辟蹊径、风格特异、个性鲜明的艺术大家。徐生翁在诗书画印诸方面皆造诣精深,成绩斐然,尤以书画名世,而其书笔精墨妙,匠心独运,别具一格,更为出类拔萃。徐生翁书法对时俗书风的叛逆性,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现代中国书法兴起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他在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出神入化的艺术造诣,也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楷书革命烈士之墓》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楷书革命烈士之墓》徐生翁题写的革命烈士墓。1953年4月题。

徐生翁在书法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原因:首先,徐氏对书法艺术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实践和精深的领悟。徐生翁一生不求闻达,甘于淡泊,而于书画孜孜以求,终其一生,终于卓然成家,为书坛公认。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楷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楷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释文: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他具有超凡的艺术胆识和独创精神。师古不泥,勇于创新,善于以天地万物激发创作灵感,按照自我的方式来演绎,寻求自我的风标。他创作的碑体形态不同于清代碑学兴起以来的任何一家的创作形态,他的笔触创造完全是自我的展示。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秋菊书法扇片》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秋菊书法扇片》 水墨纸本。款识:1.芳实离离,菊藻煌煌。生翁。2.录元遗山诗,寿山仁兄属。李生翁。钤印:生翁(朱)、生翁(白)。

徐生翁学识渊博,艺术素养深厚。他精于绘画,且画如其书,气韵流动,天趣自然,非常得势,反之也为书法增添了意境;他的篆刻同样富于创新,风神流转,朴茂沉雄,以简质胜,不以仿效斑剥蚀缺、颓然古趣为能事;他博览群书,工诗能文,一生撰联数万,句无雷同,用语工切,见景生情,意境清新,妙趣横生。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楷书四条屏》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楷书四条屏》

作为一代书家的徐生翁,不仅他的书法作品令人叹绝,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实践为现代书家开辟了一条新路。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四条屏》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四条屏》自清以来碑学书家辈出,书风虽一扫清初恶尚,然多有矫枉过正之弊,但徐生翁却能在碑学之路上另辟蹊径,丝毫不落前人窠臼,对于推动近现代书法艺术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楷书香炉峰山脊上心经》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楷书香炉峰山脊上心经》香炉峰山脊上有两米多高、十多米长的石壁,上面刻了《心经》全文,没署名。据考证,这崖刻的上半部共一百六十四字是徐生翁所书。《心经》书法,上部分为徐生翁书,下部分为无名者书。

想当日,炉峰寺了了主持盛邀徐生翁写了《心经》。刻字的石匠拿过来,觉得这字不过如此,“飞白”都粗糙笨拙,想必刻来不难吧。干脆更省事点儿,他们把《心经》裁成小块儿贴崖壁上刻,笔墨搭建起的气韵布局难免走了样儿。徐生翁要求重刻。了了知道他嗜字如命的脾气,赶紧叫停。

据传无名者应为徐生翁学生沈定庵。无奈囊中羞涩,重刻是桩大工程,就这样左右为难,抗战爆发便被搁浅。后半篇续写者不知是谁,学其形,毕竟学不了其意嘛;也许唯恐亵渎先人,落款处没敢署名。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行书虞集文轴》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行书虞集文轴》纸本 绍兴博物馆藏。释文:虞集《题赵千里出峡图》。巨舟临峡口,众工志如一。各以所操济,虽危万无失。所忧至平旷,玩肆生纵逸。毋俾持钓翁,倚岸三太息。生翁。钤印:生翁(朱)。

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徐生翁《篆刻生翁所作》赏析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篆刻生翁所作》

当代著名书法家李生翁《篆刻徐生翁》

徐生翁一生不求闻达,淡泊明志,布衣终身,专注于书画艺术而卓然成家。同时代或稍晚的大家如黄宾虹、潘天寿、萧蜕庵、沙孟海、邓散木、陆维钊等对其人品书品称赞不已。

徐生翁的好学探索精神为后学景仰。他以诗人的气质、志士的情操、书家的笔法,创造出20世纪的书法经典和隽永的画作。

启功高清书法作品赏析:功力深厚,尘封非凡

爱新觉罗·启功(1912-2005年),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与鉴定家。他学识渊博,人品谦和,虽将书法视为“副业”,但其精深的思想、超逸的笔墨对无数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尊为中国书法界的“泰山北斗”。

启功所学甚富,被公认为“国学大师”。正是在宏大的学问烘托、浸润下,他的书法才呈现出独一无二、超尘绝俗的面貌。启功认为,书法的自然源于执笔的不拘。他曾很形象地说:“执笔和厨师做饭操作是一个道理,自如适己最为重要。”启功的书法是真正从实际操作层面去看待执笔,而不是照本宣科、死守教条。

20世纪80年代开始,是启功先生所说的自己生命“迟来的春天”。他决定要为文化教育贡献全部尚存精力,这也就是启功先生的书法后期、“启功体”的时期。体势上,中宫愈紧,点画舒放,粗细干湿对比强烈,却依然清秀宜人。作品中,草书篇幅增加,大字尺寸更加展大;而题签书榜,仍用楷书,功力深厚,顾盼生动,成为现今风格独具、无人不识的一种书体。

书法|林俊书法作品集

蔺军,字师尧,三修堂,拙庐斋主人,甘肃定西人,自幼习书。书法作品入展2020青海省书法篆刻展、青海省首届中青展等省内展览20余次,善行草。作品曾在国内多次获奖。现为民建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青海硬笔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诗词学会、楹联学会等会员,师尧书画院院长。

蔺军

蔺军书法作品赏析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蹄。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定风波》

节录《了凡四训》一则

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主编:王十梅

总监:王丽一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50幅书法作品展示苏东坡的一生

治平二年(1065)三十岁

任京城汴梁。

五月,丧妻王弗。

「宝月帖」

纸本行书 | 23.2×17.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熙宁二年(1069)三十四岁

王安石新法。

「治平帖」

纸本行书 | 29.2×45.2cm

故宫博物院藏

熙宁四年(1071)三十六岁

上书神宗论政,

四月通判杭州。

「廷平郭君帖」

纸本行书 | 26.4×3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致运句太博帖」

纸本行书 | 25.6×24.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熙宁十年(1077年) 四十二岁

获神宗下诏褒扬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行书,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此帖无年款,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据清翁方纲所考,约在熙宁十年(1077)至元祐丁卯(1087)这十余年中所书,时苏东坡四十二至五十二岁间。应该说,这是苏氏书法艺术比较成熟时期的作品。

翁方纲收藏此帖后,又引起了是否钧填本的争论。因存世苏书钩填本很多,而此帖纸质擦损严重,“有二一描失处”,故疑之。但翁氏肯定说这是真迹本,并将此帖与《快雪堂帖》刻本逐一比较,而断定《快雪堂帖》刻本所据乃为董其昌记载所见之摹本。在没有寻找到更多的证据前,我们尊重翁氏之论,也是有道理的。

元丰元年(1078)四十三岁

游徐州,

王安石罢相。

「北游帖」

纸本行书 | 26.1×2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丰二年(1079)四十四岁

乌台诗案。

「次韵秦太虚诗帖」

纸本行书 | 30.7×45.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丰三年(1080)四十五岁

贬黄州,

谪居定惠院。

「京酒帖」

纸本行书 | 26.2×14.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啜茶帖」

纸本行书 | 23.2×17.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

纸本。行草书,诗稿二则。

凡12行,255字。尺寸失记。今不知藏所。

元丰四年(1081)四十六岁

居临皋亭。

辟园十亩,躬耕东坡。

「跋吏部陈公诗帖」

纸本行书 | 27.8×60.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新岁展庆帖」

纸本行书 | 30.2×48.8cm

故宫博物院藏

「书杜甫桤木诗卷」

纸本行书 | 27.9×85.4cm

兰千山馆藏

元丰五年(1082)四十七岁

两游黄州赤壁,

自号东坡居士。

「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行书 | 34.5×19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获见帖」

纸本行书 | 28.2×37.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丰六年(1083)四十八岁

居黄州,夜游承天寺。

「前赤壁赋诗卷」

纸本行书 | 23.9×2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职事帖」

纸本行书 | 27.8×38.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人来得书帖」

纸本行书 | 29.5×45.1cm

故宫博物院藏

「覆盆子帖」

纸本行书 | 27.7×4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夜帖」

纸本行书 | 27.6×45.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满庭芳词 」

行书,纸本,共10行96字,

现藏于美国私人收藏家。

元丰八年(1085)五十岁

宋神宗卒,重归朝中。

「阳羡帖」

纸本行书 | 27.5×22.6cm

旅顺博物馆藏

「久留帖」

纸本行书 | 30.4×2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屏事帖」

纸本行书 | 25.1×23.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祐元年(1086)五十一岁

任翰林学士。王安石、司马光卒。

「题王诜诗帖」

纸本行书 | 29.9×25.7cm

故宫博物院藏

「归院帖」

纸本行书 | 35.1×12.4cm

故宫博物院藏

「归安丘园帖」

纸本行书 | 25.6×3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祐二年(1087)五十二岁

任经筵侍讲,侍宋哲宗。

「祭黄几道文卷」

纸本楷书 | 31.6×121.7cm

上海博物馆藏

「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纸本行书 | 30.9×47.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祐三年(1088)五十三岁

蜀洛朔党争,任礼部贡举。

「跋王诜烟江叠嶂图诗」

绢本行书 | 26×138.5cm

上海博物馆藏

约元祐四年(1089)五十四岁

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东武帖」

纸本行书 | 28×37.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祐五年(1090)五十五岁

疏通西湖,修苏堤。

「次辩才韵诗帖」

纸本行书 | 29×47.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游虎跑泉诗帖」

纸本行书 | 27×31cm

王己千旧藏

「书林逋诗后」

纸本行书 | 32×51.6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祐五年(1091)五十六岁

《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

又名《王齐翰勘书图跋》

南京大学藏

局部

《祷雨帖》

行书诗文二则,纸本墨迹

凡29行,计239字,纵29厘米,横120厘米

今不知藏所

元祐七年(1092)五十七岁

先任礼部尚书,再放扬州太守。

「春中帖」

纸本行书 | 28.2×43.1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祐八年(1093)五十八岁

哲宗亲政,外放定州。

「尊丈帖」

纸本行书 | 26.3×1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白仙诗卷」

纸本行书 | 34.5×106cm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绍圣元年(1094)五十九岁

四月发配岭南。六月贬谪惠州。

「令子帖」

纸本行书 | 30.4×2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洞庭中山二赋」

纸本行书 | 28.3×306.3cm

吉林省博物馆藏

绍圣三年(1096)六十一岁

知己朝云去世。

「致南圭使君帖」

纸本行书 | 26.1×20.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归去来兮辞」

纸本行书 | 32×18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绍圣四年(1097)六十二岁

六月渡海,发配琼州。

「三马图赞残卷」

纸本行书 | 29.2×79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符三年(1100)六十五岁

徽宗即位,北归回朝。

「渡海帖」

纸本行书 | 28.6×40.2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

纸本行书 | 27×96.5cm

上海博物馆藏

建中靖国元年(1101)六十六岁

七月,辞世于北归途中。

「江上帖」

纸本行书 | 30.3×3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近人帖」

元祐年间,行书墨迹,上海张氏涵庐旧藏。

难得的是,毛主席唯一一幅庆祝外国人生日的书法作品只有八个字,这真的很好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得到广大书友以及书法行家的认可,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名家,是当之无愧的二十世纪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水平毋庸置疑。除了书法家的身份之外,毛主席最重要的身份是主席,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毛主席的墨迹虽然很多,但是实际上的书法作品却不多, 而说到会给人贺寿的书法作品更少。据了解,毛主席只给一位外国人的写书法贺寿,他是谁呢?贺寿书法作品是什么内容?其书法如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我们熟悉的毛主席贺寿书法作品之中,有在朱德元帅六十大寿书写的“人民的光荣”和给徐特立七十大寿之际书写的“坚强的老战士”,这两幅书法的书法风格很是相似,但是在字体上有一定的区别。写给朱德的是楷书的笔法,而写给徐特立的是行书的笔韵。

这两幅书法在字体上都很是开阔,字体宽大,风格独具,也是毛主席笔下较为少见的书法风格,但是在毛主席题字书法作品之中是常用的一种书体风格,包括“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幅题字书法作品。

然而,又有多少的书友知道毛主席给外国人书写的一幅贺寿书法作品呢?

如上图所示,即为毛主席写给的俄罗斯领导人斯大林的一幅七十大寿贺寿书法作品,内容仅有八个字,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也是我们和中国贺寿常用的两句话,富有诗韵,显得很有文化和水平,更显底蕴和深深的祝福。毛主席用这两句话祝福斯大林,无疑很是符合中国人的贺寿风格,同时毛主席还用毛笔挥写,以书法作品相送作为寿礼,实在是罕见。而这也是毛主席以书法作为寿礼送给的唯一一个外国人。

这幅书法作品是用行书书写的,其风格也是与前边写给的朱德和徐特立的截然不同,通过这样的一幅书法作品,就知道毛主席是用了特别的心。这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书法作品,雍容华贵,潇洒飘逸,流畅自然,书法水准要比前两幅贺寿书法作品更高,而且更加耐看,艺术价值更高,是毛主席笔下有何真水平的一幅行书书法作品。而这幅书法作品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东”字用的是简体字,您觉得是毛主席有意为之,而是无意为之呢?期待您的看法。

您的每一次爱心参与都是远方诗书阁创作优质内容的强大动力!

创作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需要充满真挚的感情!

高韵深情 坚质浩气

——草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条屏创作感想

■李炳筑

中国书协新文艺群体委员会委员

青海省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

笔:加健长锋

墨:一得阁墨汁

纸:富阳元书纸

砚:普通石砚

创作环境:家中

李炳筑 草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四条屏

规格 235cm×52cm×4

这个秋天天气反常,我想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了偶然欲书的冲动,于是拿出长锋毛笔和八尺屏宣纸,用大草记录我的感受,草书四条屏一遍写就。当然,书法创作不仅仅是冲动的结果,一遍写就,作品的成败和平时的实践与涉猎有很大关系。我对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祝允明、徐渭的行草书都有涉猎,有些下过很多功夫,平常也喜欢做些比较,寻找共性,甄别个性,最后记住的也就是他们的个性了,此件四条屏(如图)是我这段时间草书学习、创作的真实写照。

30年来临池不辍,回顾自我得失,印证了刘熙载《艺概》所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何谓“高韵”?《文心雕龙》有句云:“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广泛应于文学作品中,诗歌尤甚。而在书法中,“韵”的兴起是书法从工匠技术到文化艺术的转变,如“晋韵”指晋人行书所散发出的神采和意味。我认为,从书法的角度来说,“高韵”就是笔法的相对统一和淡定从容的表达方式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且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我对二王手札用功颇勤,往往被其高格所倾倒,30年来,不知不觉中,作品便有了一些韵味。但在大幅作品创作中,如何把握“韵”,还在探索中。

深情,也是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需要饱含真挚的感情。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书法的魅力就在依靠文字的情感而生发书家的情感。面对一张宣纸,眼前浮现出一个场景,一千多年前,一个衣衫单薄、形容枯瘦的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将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起,吹过江去,倾盆大雨洒在江郊的各处;茅屋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水如麻未断绝。于是,笔下的点画、结字形态的塑造犹如茅屋的影子,墨线产生的虚实可谓是风雨交加的写照。

坚质,点画的质量关乎作品的成败。《易经》有句:“一阴一阳之谓道。”书法中的曲线和直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由于感情的需要,会作选择。坚质是作者在对线的处理上,增加点画的生命,使其充满鲜活的律动。而我这幅作品中更多应用颜真卿行草的一些笔画特点,借用篆书圆劲之法使得每个点画充满阳刚之美,给人一种力量感,达到坚质的目的。

浩气,即浩然之气。书家平素须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使之充满周身,并成为一种审美精神和意识。这样,内在便能存有阳刚、积极、有为、开阔的涵养,外在则可呈现一种庙堂气息,这本身也是正统文化的表征。

我长期临习晋人法帖,深受“高韵”感染,此作因触景生情而作。同时,我多年生活在大美的青藏高原,无垠的草地,广袤的戈壁,绵延的山峦,既让我有了粗犷、坚质的个人追求,也培养了我心中的浩然之气。未来,我仍将“高韵深情,坚质浩气”作为一生的追求。

“香墨”——著名画家施殿生书法作品赏析作者:铁三师施殿生

《翰墨飘香》—— 著名画家史殿生书法作品欣赏

作者 史殿生

作者简介:史殿生 1950年10月生,吉林通榆县人。1970年入伍铁道兵第三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画创作高级研究生班导师;北京红旗书画院副院长;益昌画院顾问。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作品曾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展出,其中包括中国美协等各种展览入选二十余次,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多家艺术机构收藏。传略入编《中国美术大辞典》、《中国书画名人辞典》等十几部辞书。

行书《翰墨飘香》136×38cm 2021

行书《仙风道骨》136×38cm 2021

行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68×68cm 2021

行书《宁静致远》36×38cm 2021

行草《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36×38cm 2021

篆书《平安是福》136×38cm 2021

行草《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36×68cm 2021

大篆《风景这边独好》68×46cm 2020

金文(颂鼎节选)《(虢)屯右通禄永令颂其万年(眉)寿》68×53cm 2021

金文(颂鼎节选)《生册令颂王曰颂令女官(辞)成》68×53cm 2021

篆书《宁静致远》68×68cm 2021

金文《惠风和畅》68×53cm 2021

小篆《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38×68cm 2021

大篆《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68×46cm 2020

大篆《驹影日轮宝白璧 龙文星剑铸精金》68×46cm 2020

大篆《展神州风采 传华夏文明》68×46cm 2020

大篆《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68×46cm 2020

大篆《黄河九曲天边落 华岳三峰马上来》68×46cm 2020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