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杰出书法家郭沫若传世54件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妙理。

——题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百年风雨,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追忆峥嵘岁月,缅怀先辈风范,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令中华儿女倍感震撼和骄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所以这一个时期的中国画创作是在一种相对狭小的空间中进行的。处于美术的正统地位的是由延安革命美术传统、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中国模式的现实主义形式。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色,主要是由这一历史主线规定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与艺术自身规律之间的矛盾,启蒙需求与救亡主题的相互制约等,都围绕上述主线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现代历史文化和包括革命斗争、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内的社会运动的种种曲折、变异,都可以在现代美术的山谷中听到回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许多已有成就的老画家的艺术更加臻于成熟,一批新人也开始登上画坛。

新中国从创建到发展,从探索到奋进,从积弱到富强,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体验和难忘的记忆。漫长也短暂的70年,让一个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经验与教训、激动与叹息、汗水与成绩,伴随着我们的日日夜夜,铸就了今天的自信与荣光。中国书法,从深厚的传统走来,与新中国一路同行,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今天我们来分享杰出书法家郭沫若的经典书法作品。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

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1914至1923年,郭沫若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前夕,他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抗战开始,回到中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他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当时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中共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七十余年,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其书法成就与文学成就一样为世所重。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主要书法作品:《行书独有更无七言联》《行草中堂毛泽东诗七律答友人》《行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言联》《行书五绝一声天下红》《行书读史偶成横幅》《行书攀越尖端》《行书毛泽东诗清平乐·六盘山》《行书大海东风七言联》《行书条幅自作诗》《行草中堂题革命烈士诗草抄》《行书条幅》《行草条幅自作诗》《篆书对联中囿平原七言联》《行书对联活人救国五言联》《行书对联鲁迅诗句七言联》《行书中堂赠耀卿先生》《行草条幅灯南岳》《行草中堂自作诗》《行草条幅书奉张可源》《行草条幅题世界邮票社》《行草条幅王安石诗》《行草中堂自作诗》《行书扇面广西游灵渠》《行书扇面天生洱海》《行书扇面海南纪行鹿回头》《行书扇面自作诗急风吹劲草》《行草中堂自作诗中州文物》《行草中堂访三门峡》《行草中堂访柳侯祠》《行草中堂访绍兴鲁迅先生故居》《行草条幅趵突泉》《行草中堂毛泽东诗沁园春雪》《行草毛泽东诗十六字令》《行草横幅毛主席语录摘抄》《行草毛泽东诗句梅花冻死七言联》《行草实诚》《行书江汉丘陵行书七言联》《行草为荣宝斋题横披》《行草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行草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行书立轴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行草扬雄何逊七言联》《行书赠吉英女士嵌名联》《行书致容庚信札》《行草毛泽东词一首念奴娇咏昆仑》《行书咏武则天横幅》《行草书题赠半坡博物馆直幅》《行草书直幅》《行书岳阳楼》《隶书粉墙青岩七言联》《行书故宫博物院》《颜体卜辞通纂》《行楷中国银行》《扇面自题诗》《行草游闵行》等。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独有更无七言联》赏析

郭沫若《行书独有更无七言联》释文: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郭沫若具有一般书法家无可比拟的过硬的“字外功夫”。他也不像他人学习书法那样,专攻于一家一派而是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表现出了对书法超强的驾驭能力。若从书法家的角度而言,郭沫若可谓是文人书法的典范。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化气息和书卷气,胸中有丘壑,笔端涓涓流。他的书法与他的诗、文等互相融合,相得益彰,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中堂毛泽东诗七律答友人》赏析

郭沫若《行草中堂毛泽东七律答友人》释文: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沫公之笔大如檩,周而复题。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言联》赏析

郭沫若《行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言联》从书法家视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郭沫若可归入学者型或“文化人”类型的书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五绝一声天下红》赏析

郭沫若《行书五绝一声天下红》 39×53cm豆庐藏,释文:急风知劲草,大雪礼危梢。四野雄鸡叫,一声天下红。一九六三年初夏。郭沫若。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读史偶成横幅》赏析

郭沫若《行书读史偶成横幅》从郭沫若先生的自叙可以看出他早年师颜鲁公的用功刻苦。从他的作品中,仍依稀可见颜鲁公的精神,比如线条的朴茂、敦厚;结体的宽博。郭沫若行草书的精妙之处,在于“意”的挥洒和“韵”的和谐。郭沫若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拥有了人格的浪漫与文化思想的深刻,转换成书法作品时,即有了“意”的挥洒与“韵”的天成。如果以郭沫若在文学、人格上的浪漫与文化上的“狂飙”来视其书法创作,应该是耐人寻味的。沈尹默有诗评曰:“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攀越尖端》赏析

郭沫若《行书攀越尖端》郭沫若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毛泽东诗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郭沫若《行书毛泽东诗清平乐·六盘山》释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大海东风七言联》赏析

郭沫若《行书大海东风七言联》字如其人,我们通过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也看到了郭沫若先生一生刚正不阿,干什么事都非常的认真,正是因为这样,郭沫若不仅在书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在其他学术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条幅自作诗》赏析

郭沫若《行书条幅自作诗》喜爱书法的朋友对郭沫若的书法一定不会陌生,郭沫若在现代书法史上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题字曾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中堂题革命烈士诗草抄》赏析

郭沫若《行草中堂题革命烈士诗草抄》郭沫若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他留下的大部分作品多为行草,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但依然可以看到郭沫若功力的深厚,形神兼备。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条幅》赏析

郭沫若《行书条幅》郭沫若的书法不拘一格,他的书法风格潇洒奔放,气度不凡。虽然信笔挥洒,但也对传统精华有所吸取与借鉴。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条幅自作诗》赏析

郭沫若《行草条幅自作诗》郭沫若还曾对魏晋与宋代书法多有研究,他对王羲之《兰亭序》真伪的考证有自己的见解,多次著文阐述观点,可见他对魏晋人书法的研究非常深入。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篆书对联中囿平原七言联》赏析

郭沫若《篆书对联中囿平原七言联》郭沫若对宋代书家苏轼与黄庭坚等人尚意的艺术思想也非常赞赏,这些都对他自我风格的形成带来了影响。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对联活人救国五言联》赏析

郭沫若《行书对联活人救国五言联》在目前可以得见的郭沫若书法作品中,篆隶、草书较为少见,行书、行草书数量最多,楷书次之。我们可以根据他所留存的这些作品,考证出郭沫若书法的出处,捋清楚郭沫若学书的历程。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对联鲁迅诗句七言联》赏析

郭沫若《行书对联鲁迅诗句七言联》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中堂赠耀卿先生》赏析

郭沫若《行书中堂赠耀卿先生》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条幅登南岳》赏析

郭沫若《行草条幅登南岳》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中堂自作诗》赏析

郭沫若《行草中堂自作诗》郭沫若在草书的学习上,对唐代孙过庭的字下过很大的功夫,他1940所书的《寺字韵七首》就完全从孙过庭的《书谱》中出,而郭沫若的行书对王羲之有过临习,他曾临写过《兰亭序》,但纯属意临,在点画及神采上与原帖相距甚远。通过对郭沫若学书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见,郭沫若的楷书对传统经典是有着深厚的学习基础的,他在草书上对孙过庭的书法也下过一番功夫。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条幅书奉张可源》赏析

郭沫若《行草条幅书奉张可源》郭沫若的行书与行草书是他的楷书与草书相结合的产物,又对前人有所借鉴,最终形成了他自已的特点,是典型的文人学者型书法风格。  郭沫若是现代文化界少有的全才型知识分子,他在文学、历史、文字与考古等领域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条幅题世界邮票社》赏析

郭沫若《行草条幅题世界邮票社》郭沫若的笔墨更多地出自于自身的才情与天赋,于激昂的挥洒之中展示出来的是他的才情与心性的率真表达。文人书者型书法不沉迷于繁琐的技法,追求自然与率性表达的艺术境界。在审美上向深层次发展,以不饰雕琢、自然天成的笔墨达到主客观世界的与时俱进。文人学者型书法的一大特点正如苏轼所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通书理,可不学”。是将书法由单纯的技法变为融各种文化学识为一体的字外功的展示,变成是书家多方面文化素养与审美观点的集中体现。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条幅王安石诗》赏析

郭沫若《行草条幅王安石诗》郭沫若的书法在整体的观感上气势恢宏。但在细节的处理上因为疏于对技法的练习则稍显赢弱,他的行草书中既有楷书的笔法,也有草书的笔法,在融合上稍显生硬,导致一些作品中败笔很多。这一点也是文人学者型书法的缺陷。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中堂自作诗》赏析

郭沫若《行草中堂自作诗》那些文化名人与高级知识分子们因为才学甚高,对书法艺术都有自已独到的见解,而且他们在其它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不以书法为主业,他们或用笔墨表达心性与情感,或追求某一种境界或某种奇趣,或视书法为实用书写工具。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扇面广西游灵渠》赏析

郭沫若《行书扇面广西游灵渠》郭沫若对单纯的展示技巧类的东西并不感兴趣,认为追求某种境界才是书法艺术的更高级。所以他们的书法通常以境界赢人,以展现自我个性为主要特征。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扇面天生洱海》赏析

郭沫若《行书扇面天生洱海》郭沫若的字整体效果好,适合远观。而他书写的只有几个字的书法作品,因为字数少,所以能掩盖他在线条质量与用笔技法上的种种缺陷,发挥他笔墨气势豪迈,用笔不拘泥的特点。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扇面海南纪行鹿回头》赏析

郭沫若《行书扇面海南纪行鹿回头》郭沫若的书法胜在气势与豪情,在才情与艺术境界上远非他人可轻易比肩,郭沫若的字,点画线条略显生硬,败笔较多,这确也是事实。但瑕不掩瑜,从总体来衡量,郭沫若的字,终归还是好字。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扇面自作诗急风吹劲草》赏析

郭沫若《行书扇面自作诗急风吹劲草》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中堂自作诗中州文物》赏析

郭沫若《行草中堂自作诗中州文物》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中堂访三门峡》赏析

郭沫若《行草中堂访三门峡》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中堂访柳侯祠》赏析

郭沫若《行草中堂访柳侯祠》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中堂访绍兴鲁迅先生故居》赏析

郭沫若《行草中堂访绍兴鲁迅先生故居》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条幅趵突泉》赏析

郭沫若《行草条幅趵突泉》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中堂毛泽东诗沁园春雪》赏析

郭沫若《行草中堂毛泽东诗沁园春雪》 70×140cm1967年作。钤印:郭沫若、自号放夫。题识:毛主席《沁园春·雪》一九六七年冬,郭沫若。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毛泽东诗十六字令》赏析

郭沫若《行草毛泽东诗十六字令》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横幅毛主席语录摘抄》赏析

郭沫若《行草横幅毛主席语录摘抄》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毛泽东诗句梅花冻死七言联》赏析

郭沫若《行草毛泽东诗句梅花冻死七言联》书赠赵朴初。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实诚》赏析

郭沫若《行草实诚》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江汉丘陵行书七言联》赏析

郭沫若《行书江汉丘陵行书七言联》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为荣宝斋题横披》赏析

郭沫若《行草为荣宝斋题横披》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赏析

郭沫若《行草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1953年。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赏析

郭沫若《行草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1964年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立轴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赏析

郭沫若《行书立轴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辽宁省博物馆藏。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扬雄何逊七言联》赏析

郭沫若《行草扬雄何逊七言联》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赠吉英女士嵌名联》赏析

郭沫若《行书赠吉英女士嵌名联》书写时间不详.纸本.行书.119×24cm×2 南京十竹斋藏。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致容庚信札》赏析

郭沫若《行书致容庚信札》(一)1929年 广东省博物馆。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毛泽东词一首念奴娇咏昆仑》赏析

郭沫若《行草毛泽东词一首念奴娇咏昆仑》1965年5月作。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咏武则天横幅》赏析

郭沫若《行书咏武则天横幅》 郭沫若纪念馆藏。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书题赠半坡博物馆直幅》赏析

郭沫若《行草书题赠半坡博物馆直幅》1959年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藏。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书直幅》赏析

郭沫若《行草书直幅》1946年 梅兰芳纪念馆藏。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岳阳楼》赏析

郭沫若《行书岳阳楼》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隶书粉墙青岩七言联》赏析

郭沫若《隶书粉墙青岩七言联》郭沫若早年受时风影响,曾学习过欧、颜的书法,这一点从他在1931年所作的《舀壶铭》中可以得见。此书正文为篆书,释文为郭沫若用小楷所写,此小楷用笔横平竖直,结字取势左低右高,风格险劲凌厉,有非常明显的欧体特征。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书故宫博物院》赏析

郭沫若《行书故宫博物院》他的书法,尤其是题字书法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比如郭沫若为“中国银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题的名头,字写得既端庄又灵动,显得非常厚重大气,显示出极为深厚的书法功力,堪为现代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颜体卜辞通纂》赏析

郭沫若《颜体卜辞通纂》郭沫若对颜体书法的学习成果,我们可以在他于1933所书的《卜辞通纂》首页上,他所题写的四字书名中窥见出端倪。这四字似取自颜真卿的《勤礼碑》与《麻姑仙坛记》,基本写出了颜体楷书的风貌,可见郭沫若于颜体楷书上下过一番功夫的自我表白,并不为虚。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楷书沧海遗粟》赏析

郭沫若《楷书沧海遗粟》郭沫若的楷书除了对欧、颜书法有所钻研,还对北碑有所涉猎,他在1937年所书的“沧海遗粟”四字,风格近似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伊阙佛龛》为褚遂良早期作品,此碑风格尚属沿袭陈隋旧格,有强烈的摩崖书法特点,而郭沫若以此风格作书,亦说明他于碑学上有过学习。

综上所述,郭沫若楷书以欧、颜、北碑为根基,是有着较牢固的书法基础的。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楷中国银行》赏析

郭沫若《行楷中国银行》启功先生十分谦卑,一度公开表示书法造诣比不上郭沫若,而其缘由,便是因为郭沫若题写的“中国银行”四字,这四个字受到了启功先生的大赞,在人们问及如何看待郭沫若书法时,他也大方地表示“看看中国银行就知道了”。

此幅字是郭沫若在63岁时,受到著名金融学家南汉宸的邀请创作,当时郭沫若的书法便已大成,这四个字正是他的巅峰之笔,字体浑厚有力,笔力爽劲洒脱,给人一种极高的审美愉悦感,同时每一笔每一画都遵从书法章法,是极其难得的题字作品,由此可见郭沫若书法水平不输众多书法大师。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扇面自题诗》赏析

郭沫若《扇面自题诗》中,1961年7月7日,正是于立群夫人的55岁生日,郭沫若送她一幅扇面,上面书就一首《自题诗》:“有笔在手,有话在口。以手写口,龙蛇乱走。心无汉唐,目无钟王。老当益壮,兴到如狂。”郭沫若借用黄遵宪“我手写吾口”的革新诗论,道出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典从风雅,超越汉唐,写出钟繇、二王的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才是他的意趣所向。郭沫若不盲目追随模仿,而是随心而写,兴到如狂,充分体现了郭老的个性特点。

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行草游闵行》赏析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行草游闵行》的一首诗。那是在1961年10月30日,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来到闵行。夫妇俩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新落成的闵行饭店观光亭。郭老诗兴勃发,即兴赋诗一首:《游闵行》不到闵行廿四年,重来开辟出新天。万家庐舍联霄汉,西野工场冒远烟。蟹饱鱼肥红米熟,日高风定白云绵。谁能不信工程速,跃进红旗在眼前。这帧“铁划银钩”的郭沫若《游闵行》的墨迹。并成了这家饭店的“镇店之宝”。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振忠对这三部现代书法作品的赏析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馆展览审查委员会委员邱振中先生三幅现代书法,很难读懂!

第一幅:纪念碑。

第二幅:山海经 前传

第三幅:状态(局部)

其实,抽象艺术类的作品,我们可以不去看作者起的名字,自己重新起,也是可以的!

第一幅:当代人的爱情故事(刚开始都很浓,后来都很淡,不断换人而已)!

第二幅:佩洛西与老拜

第三幅:造人游戏(午夜)

好像也不错,您说呢?

或许这样的标题,更有味道?附邱振中先生谈书法:为了艺术,现代人竭尽才智,最有想象力、最有头脑的人创造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打动了我们,把我们的感觉带到了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境地。有一位学者讲过,艺术家的任务是什么呢?艺术家把一个民族的某一种感觉发展到极致,然后带领整个民族朝这个方向走去。

优秀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经得起推敲

特约评改人:夏仕勇

中国书协会员

贵州省书协理事

2012年书法报·书法海选获奖书家

行草小品

规格 60cm×42cm

九月三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按去晦者,八月晦也。导以五年七月庚申薨,再期大祥,愈(逾)月而禫,故以七年八月晦日(落“禫”)也。遮当是小字,导六子:悦、恬、洽、协、劭、荟。次遮于敬(落“伦”),(落“遮”)岂荟耶?

作品评语:此作以颜真卿行书为取法之源,初看得颜鲁公大意,线条也似得其质感,墨色变化丰富,对比强烈。惟落款处墨色太浓,与正文不协调。细看可发现,用笔不入纸,转折处太快,交代不清,收笔及转折处草率。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整体和局部都能经得住推敲的。建议作者继续深入对颜真卿行书的临习,仔细观察分析其用笔和结构特征,争取创作出遒劲有力、方圆兼备、刚柔并济的颜体行书风格的优秀作品。

另:查《王右军年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此作所录文字有错漏,从文字内容看,落款文字写“录《王右军年谱》二则”不妥,应书“节录《王右军年谱》”较好。

夏仕勇示范作品

行书小品

规格 70cm×46cm

楷书化城中堂

规格 136cm×68cm

作品评语:此幅魏楷章法完整,用笔以方为主,间有行书笔意,字的大小、欹侧、浓淡都有体现,书写也较放松,看得出作者有较深的笔墨功底,对魏碑也有多年实践经历,具备一定驾驭魏楷创作的技巧。作为女性作者,能把魏碑雄强、方劲的特征体现出来已属不易。从作品看来,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如横画起笔与竖画起笔皆以露锋切笔为主,呈现出来的角度过于尖锐,给人以不适之感。如“阴”“云”等字,应在入笔和行笔时,多注意调锋的动作。此外,部分笔画的线条中段偏锋过多,如“空”字的长横及“满”字的上部,使线条显得空洞直白。还有些笔画的起笔或行笔过于雷同,变化不够,如“伴”字的撇画和竖画起笔方式雷同,应注意角度或藏露变化,“虎”字两撇的方向,应有曲直方圆变化。

针对这件作品,对作者后期的学习有以下两点建议:一、在传统上继续深入,用笔的丰富性、结构的多样化处理等方面都需再下功夫。二、线条是关键,中侧锋并用,中锋为主,加强线条中段的丰富性,怎么样写出古朴厚重的线条,需要作者认真思考。

10对古典书法对联,了解沿途的生活和风景

楹联又称对联、对偶、桃符等。其发端于古代诗文辞赋之对偶句,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之思想。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光溢彩 笔墨如新

读书随处净土

闭门即是深山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眼里有尘天下窄

胸中无事一床宽

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

世上本无常照月

天边还有再来春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忍一言风平浪静

退半步海阔天空

开怀一笑天下事

闭口不论世上人

鹦鹉前头休多语

小人身边须慎行

这10副经典楹联书法作品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坦坦荡荡,经得时间考验,任何时候都要提醒自己,干什么工作,做什么事,只要努力了人生才会精彩,只要奋斗了才会成功,做一件事情不管结果如何,要敢于挑战自我,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不努力不一定成功,但努力了才会有机会成功,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们年轻渴望上路……

悟透一生,一路风景。(值得收藏)

图来源网络,归原作者所写!

当代名家孙伯祥先生二十件书法作品赏析

孙伯翔,字振羽,别署师魏斋主人。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师承王学仲、孙其峰诸名家。曾习唐楷,后专师北魏石刻。

他的书法作品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碑的行草化,碑中有行,草中有碑,相互融合,墨的轻重搭配,线条粗细交替,使得作品既显得沉稳雄健,又灵动秀逸。或如清风朗月,或如黄钟大吕,或如高山峻岭,或如小桥流水……已经接近了碑帖交融的美妙境界。

他认为将来书种、书风之变很可能在碑帖结合上。

下面欣赏一下他的作品。

初荷出水。

美丽中国。

从善如归。

浩然之气。

逸兴畅怀。

李白《秋浦歌》,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语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全诗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逸兴遄飞。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出自唐代皮日休的《秋江晓望》,全诗为: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鉴古开今,翰墨薪传。

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

傲骨虚心真力量,热肠冷眼大慈悲。

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出自唐代岑参的《晚发五渡》 全诗为:客厌巴南地,乡邻剑北天。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芋叶藏山径,芦花杂渚田。舟行未可住,乘月且须牵。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出自宋代苏轼的《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全诗为: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气韵生动当慎论,迁想妙得非偶然。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望月怀人书简密,长歌对酒墨花新。

细雨轻烟笼草树。斜桥曲水绕楼台。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浣溪沙》。全词为:红粉佳人白玉杯。木兰船稳棹歌催。绿荷风里笑声来。细雨轻烟笼草树。斜桥曲水绕楼台。夕阳高处画屏开。

梅蕊触人意,冒寒闻雪花。遥怜水风晚,片片点汀沙。出自宋代黄庭坚的《题花光老为曾公卷作水边梅》 。

10件作品在最新一届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中获得最高奖,不同凡响

▲马国峰(广东省)

▲吴 钢(上海市)

▲刘良谋(江西省)

▲谢红兵(湖北省)

▲张 杰(贵州省)

特等奖作品欣赏(共5件)

▲熊志凌(贵州省)

▲杨铁成(河北省)

▲陈 林(四川省)

▲刘 党(四川省)

▲夏 勇(云南省)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最新21件书法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二十一幅最新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妙理。

——题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百年风雨,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追忆峥嵘岁月,缅怀先辈风范,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令中华儿女倍感震撼和骄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所以这一个时期的中国画创作是在一种相对狭小的空间中进行的。处于美术的正统地位的是由延安革命美术传统、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中国模式的现实主义形式。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色,主要是由这一历史主线规定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与艺术自身规律之间的矛盾,启蒙需求与救亡主题的相互制约等,都围绕上述主线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现代历史文化和包括革命斗争、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内的社会运动的种种曲折、变异,都可以在现代美术的山谷中听到回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许多已有成就的老画家的艺术更加臻于成熟,一批新人也开始登上画坛。

新中国从创建到发展,从探索到奋进,从积弱到富强,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体验和难忘的记忆。漫长也短暂的70年,让一个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经验与教训、激动与叹息、汗水与成绩,伴随着我们的日日夜夜,铸就了今天的自信与荣光。中国书法,从深厚的传统走来,与新中国一路同行,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今天我们来分享著名艺术家李谷一的最新经典书法作品。

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云南昆明,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李谷一从小喜欢艺术,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南艺术学院专修中国古典舞蹈 。1961年李谷一被选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成为演员,从此便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 。

1964年,在湖南花鼓戏剧院做演员,演唱花鼓戏《补锅》,被观众熟视。1976年,李谷一为电影《南海长城》配唱主题曲《永远不能忘》。1980年,演唱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乡恋》。1988年,被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杰出人物录》。1996年,她获美国ABI协会颁发的“世界艺术家成就奖”。2014年,与蒋大为、关牧村、杨洪基等合作演唱春晚压轴歌曲《难忘今宵》。

李谷一的书法用正气、洒脱、传神。她的书法的表达上,充分地展示了心到、笔到、传神的特点。她的书法字里行间的清晰表意、书写流畅,书法体现以墨表情的风格。可以说李谷一的歌清雅、亮丽、细腻、抒情;那么它的书法就是豪放、粗犷、拟古、脱俗、追求致远的。李谷一不论是在唱歌还是在书法上的修为,都是各具千秋,神态各异,即所谓千娇百媚,各显神气。李老师的书法仿古气息、规范,写出了自我,写出了性格。不拘小节,笔走龙蛇,运行流畅,心快手快,不拖泥带水,口直心快的李谷一真。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主要书法作品有:《网络是把双刃剑》《神》《行书歌唱祖国激励人民》《龙吟虎啸,景色欣荣》《文武交融德艺双馨》《行书涛声依旧音乐传情》《行书民歌一曲颂党恩,春风万里霞满天》《行书地球村上一家亲》《行书艺术的盛会青春的节日》《国画柱顶红》《行书书札》《行书癸已岁春月李谷一书于京城》《云海奇观》《练中国书法承传流文化》《行书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行书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行书音乐是心灵的窗户,书籍是进步的阶梯》《行书淡雅》《德艺双馨》《行书艺术长青》《梨园酒家》等。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网络是把双刃剑》赏析

李谷一《网络是把双刃剑》李老师写得很好苍劲有力,有一种狂野而稳重的书道。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的《神》赏析

李谷一《神》她的书法,真是很独到,相信,谁看到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字字透着修养,而且笔笔有涵养,是一种深厚文化积淀下的自由展现。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行书歌唱祖国激励人民》赏析

李谷一《行书歌唱祖国激励人民》此幅字也有功夫,书法水平却不俗,而且功夫深厚,从这幅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书法的精气神,而且还能够感受到她独到的细腻之感,这份细腻感,不仅是女性朋友所特有的,而且还是一种深厚学养下的自然流露,她的书法,还有一股雄强劲,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表现,不是吗?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龙吟虎啸,欣荣》赏析

李谷一《龙吟虎啸,景色欣荣》此幅字颇具功力,尤其是线条质地很好,有一种苍劲老辣之感。在用笔上变化多端额,而且还充分融合了诸家之长,能够有效灵活地应用,写出了一种崭新的面貌,笔力足,遒劲有力,笔笔到位,尤其是突出了宋朝尚意的风格特色,而且还融合了明清书法的隽秀,流畅自然,无论是点画的淬炼上,还是线条的打磨上,不仅有功力,而且线条还富有弹性和韧性。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文武交融德艺双馨》赏析

李谷一《文武交融德艺双馨》在书写节奏上,拿捏的不仅准确到位,而且还呈现出一种飞白现象,节奏感强,相信,谁看到这样的书法,都会惊叹不已的,相信谁都不会相信这样的字迹会出自一位歌唱家之手的。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行书涛声依旧音乐传情》赏析

李谷一《行书涛声依旧音乐传情》此幅字厚重里寓轻灵,笔致中透明快,很是清雅。的确很是惊艳,也富有传统,字里行间所透着的文人气和书卷气,更加浓厚,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被震撼到了,对于李谷一老师的书法,你有啥看法和见解呢?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行书民歌一曲颂党恩,春风万里霞满天》赏析

李谷一《行书民歌一曲颂党恩,春风万里霞满天》此幅字功力深厚、洒脱奔放,有的说霸气十足、遒劲有力。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行书地球村上一家亲》赏析

李谷一《行书地球村上一家亲》人之性情是笔性、墨性之本。李谷一的一些狂草作品,给人以信笔挥毫、激情满怀之感,用墨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章法丰富而显张力,奔放而不张狂,飘逸豪迈,清新出尘,彼此顾盼,跌宕生姿,有筋骨有章法。

李谷一老师的书法一是比较注重临法帖,尤其擅取“二王”书法之古雅雄逸、俊秀妩媚之美;二是颇有书法悟性,善于广集博取,兼收并蓄;三是有较深的传统文化情怀,有利于在书法上有所发挥。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行书艺术的盛会青春的节日》赏析

李谷一《行书艺术的盛会青春的节日》李谷一的书法作品,可以说其中有不少堪称上乘之作,并有大海之气魄与崇山之境界,因而令人赞叹!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国画朱顶红》赏析

李谷一《国画柱顶红》李谷一老师书法作品《柱顶红》参展湖北美术馆。李谷一老师能在歌唱之余,醉心于翰墨,修身养性,陶冶性灵,实为风雅,能达到这个地步并非易事,令人十分敬佩!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行书书札》赏析

李谷一《行书书札》无论从她的毛笔书法上看,还是从硬笔书法上看,她的书法都是可圈可点的,也是值得推崇学习的,更是值得我们提倡的,对吗!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行书癸已岁春月李谷一书于京城》赏析

李谷一《行书癸已岁春月李谷一书于京城》李谷一书法作品笔锋苍劲有力,笔墨飘洒俊逸,呈现出刚柔相济、笔力洞达、硬朗大气之美。从线条上看,不乏王铎和怀素之气势,优美流畅,结体跌宕多姿,颇具狂草韵味,不佩服都不行。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云海奇观》赏析

李谷一《云海奇观》她一直保持低调,待人接物从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直爽热心的性格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她的声音像一股清新的风叩动着人们束缚已久的心扉;她的声音更是陪伴我们度过了无数阖家团圆的大年夜。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练中国书法承传流文化》赏析

李谷一《练中国书法承传流文化》她的歌声轻巧甜美,行腔婉转流畅,咬字清晰讲究,把精妙的唱功寓于华美的浓情爱意之中;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她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使演唱不仅保持了民族特色和韵味,同时借鉴了西洋唱法的技巧,形成了中西合璧,独树一帜的现代新民歌演唱风格。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行书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赏析

李谷一《行书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书于长沙。李谷一老师的笔迹劲力非凡,清雅俊秀,又如同行云流水,豪迈洒脱。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行书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赏析

李谷一《行书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她的行草作品行笔迅疾,字势飞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激情澎湃,似一气呵成。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行书音乐是心灵的窗户,书籍是进步的阶梯》赏析

李谷一《行书音乐是心灵的窗户,书籍是进步的阶梯》从此书法作品上看,用笔上变化多端,善于锋变,露锋起笔,中锋行笔,在她的书法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点画安排合理精准,不仅能够考虑到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够做到彼此照应和揖让,虽然点画之间没有明显的牵丝引带相互关联,但是笔意始终不断,贯穿其中,让人佩服。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行书淡雅》赏析

李谷一《行书淡雅》她对笔法的拿捏是非常到位的,也是非常精准的,而在字形处理上,能够做到因字赋形,在线条上虽然没有明显的粗细对比,但是整体上视觉感受还是非常强烈的,流畅自然,清新一片。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德艺双馨》赏析

李谷一《德艺双馨》从她的书法作品上看,用笔上变化多端,善于锋变,露锋起笔,中锋行笔,在她的书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点画安排合理精准,不仅能够考虑到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够做到彼此照应和揖让,虽然点画之间没有明显的牵丝引带相互关联,但是笔意始终不断,贯穿其中,让人佩服,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行书艺术长青》赏析

李谷一《行书艺术长青》她最擅长的就是行书,她笔下的行书,给人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不仅有古香古韵,而且还有自我特色,写出了清新别致的一面,她的书法就和的歌声一样美妙。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李谷一《梨园酒家》赏析

李谷一《梨园酒家》此幅字雄奇奔放,笔酣墨饱,有一定的功底。

李谷一老师修炼书画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以说她时常舞文弄墨,是真心喜好,并非附庸风雅。虽然仅是一种业余爱好,但只要不怀偏见,李老师的书法还是有临帖的痕迹,她楷书底子不错,行草笔法也气韵灵动,潇洒自如,堪称养眼。

总体来讲,李谷一老师的笔迹劲力非凡,清雅俊秀,又如同行云流水,豪迈洒脱。尤其是她的行草作品行笔迅疾,字势飞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激情澎湃,似一气呵成。你怎么看呢?

十大书法大师合著《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战国诗人屈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被奉为词赋之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古往今来,倾慕于屈原的人格精神,文人墨客创作了难以数计的以屈原及其辞赋为题材的书法作品,或咏叹其忠于故国;或讴歌其独善其身,或书写其辞赋之壮美。让我们一同领略:

1、欧阳询楷书《离骚》

欧阳询楷书《离骚》局部

欧阳询(557一641),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之一。

欧阳询楷书《离骚》局部

欧阳询楷书《离骚》局部

2、米芾行书《离骚》

米芾行书《离骚》局部

米芾(1051-1107),湖北襄阳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行书《离骚》局部

米芾行书《离骚》局部

3、元 吴睿隶书《离骚》

吴睿隶书《离骚》局部

吴睿(1298—1355),先世为濮阳人,移居杭州,晚年客居江苏昆山,终身布衣。吴睿擅长书法,尤其精通篆、隶。此卷清健秀美的隶书《离骚》,是他37岁时写。

吴睿隶书《离骚》局部

吴睿隶书《离骚》局部

4、文徵明行草《离骚》

文徵明行草《离骚》局部

文徵明(1470—1559),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书屈原《离骚》为其86岁晚年书法作品。此卷一气呵成,毫无疲倦之意。让欣赏者犹如醍醐灌顶,顿感顺畅至极。

文徵明行草《离骚》局部

文徵明行草《离骚》局部

小楷《离骚》

文徵明小楷《离骚》局部

文徵明小楷《离骚》局部

文徵明小楷《离骚》局部

5、于右任小楷《离骚》

于右任 吊屈原赋

释文: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

见细德之险征兮,遥增击而去之。

6、毛泽东小楷《离骚》

武汉东湖楚城 毛泽东楷书《离骚》碑刻

毛泽东小楷《离骚》墨迹 1913年

毛泽东小楷《离骚》墨迹 1913年

毛泽东楷书《离骚》,是他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的作品。书法工整,有入木三分之感。楷书中暗藏隶书的痕迹。非常难得。

行书《离骚》

毛泽东行书《离骚》

毛泽东行书《离骚》

毛泽东行书《离骚》

毛泽东行书《离骚》

《七绝·屈原》

毛泽东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这首诗是毛泽东1961年读完《楚辞》时所作。屈原的死是令人哀伤的,可在毛泽东大气度的笔下,则变哀伤为悲壮,气势宏大,气象开阔,发前人所未发,一改历史上的屈原形象。

7、林散之 行书《楚辞离骚九歌》

林散之 行书《楚辞离骚九歌》

释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聊逍遥兮容与。

8、马一浮 录屈原诗

马一浮 录屈原诗

释文: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

9、杨之光 屈原书法对联

杨之光 屈原书法对联

释文: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悲修名之不立,己巳岁朝。

10、李铎 行书 屈原《离骚》句

李铎 行书 屈原《离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