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书画家“个性画廊”

画家王来文说,虽然书画是他的职业,但阅读和写作占据了他一生中最多的时间。 《书信随笔》(海峡文艺出版社2022年10月版),分为《画中行》、《风雅游记》、《文心三昧》三个系列,共41篇随笔 以及艺术家近年创作的散文。 王来文的创作拓展了以书画为写作内容的路径,为散文贡献了一个新的维度,即以书画为媒介探讨历史与当代的关系。 或许有人会问,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的散文屡见不鲜,为什么会看到“文艺散文”的特殊意义呢? 《通讯与随笔》是真正地嵌入历史,而不是简单地描述历史。

性格如画,亦如书法。 王来文在书画领域构建了一座古今书画家的“人格长廊”。 作者对书画的欣赏,其实是对人格与精神的欣赏,正如他在《娱乐魔术》一文中所说:“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隐藏的信息和生命密码等待着重新整理,重新发现。 ,然后再次挖掘。” 《文艺随笔》从书画入手,进而谈及内在人格及其背后微妙变化的轨迹。 在《清刚内敛》一文中,他深情地写道“一代至尊”黄道周:“庄道周应该是书法史上最注重字距与行距对比的大师。 他的作品线条相距甚远,疏疏开阔,突出了竖式风格,加强了整篇文章的形式美。 黄道周不平凡的人生和人格,那么权力感和压迫感,应该是他在乱世情绪和个人压抑的折射。” 王来文从含蓄、抽象的艺术鉴赏角度,印证了传统文人的精神面貌,非常精美别致,让读者在形象中感知到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文人文集》最出彩的地方, 姑且称之为“书语”或“图语”。从书画到人格,从外到内,王来文所追求的是一种细腻而深刻的艺术与人格的剖析方式。 无论是对艺术还是对人格的诠释,他都用一种艺术创作和欣赏。精准而深邃的目光窥视到底。

王来文从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角度,形成了独特的书画家个性景观。 “中国书画艺术历来是生命气质在笔墨中的外在生长。画是心声,书法是心迹。看画如观人。” 画即人格,画质即性格。画与人相得益彰,相得益彰,相得益彰。” (《谢墨》) 王来文以静水深流的文艺体验感同身受来达到人格的塑造,这是《文艺随笔》作为散文写作的深刻之处。

《书信随笔》在散文写作中有着鲜明的自我意识,作者对艺术的身临其境的理解贯穿于整部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个个案,《承诺随笔》也在无形中印证了散文写作和审美认知的一个新变化,即追求“言之有物”和“言之有道”,这里的“物”和 书中的“序”有主观建构的意思,即从纷繁复杂或千篇一律的现象中梳理和建构其内在的结构、逻辑或规律,这意味着散文写作需要储备更多的精力和技巧。 同时,当代散文也体现了“法考”意识的觉醒。 所谓“无理而妙”、“文无定法”,往往折射出人们对“法考”的热衷。 正如书画中的“泼墨”艺术,在追求“画面磅礴,气势潇洒,云水飘渺,温润青翠,墨色清澈”的同时,“在 泼与放的对比,有一种完整的统一与完整,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墨色浓淡之间的流动与交融变化,充满了抽象的美感”(《泼墨交响曲》) .

《交际随笔》也表现出作者对“质”的审美追求。 在《怀古荒野》一文中,他引用了袁宏道的一句话:“文不传,未成,质不佳”。 王来文认为:“我觉得文章也是如此,绘画也是如此。绘画就像文案一样‘花里胡哨’,而画作只是炫耀技艺,可以 见过,可惜没有什么触动。” “画能打动人心,必有品位”。 由此可见,王来文不仅在书画审美追求中非常重视“质”的表达,而且还将这种审美理念运用到散文创作中。 这种对“质”的审美追求,使人联想到朱熹的“求物以学”之说。 书画作为一种艺术,其最独特的属性在于与物象的畅通沟通。 如何做到“畅通无阻”,不仅是一种艺术修养境界,更是一种艺术行为的实践。

正如作者在《艺术家的使命》一文中所说:“画家是技术的践行者,技术很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没有成熟的技术,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成熟的技术是艺术家达到艺术高度的重要手段,但是,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支撑,没有内涵,没有更高层次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思维的表达,那么作品 只会炫耀技术。” “人文素养不仅影响艺术品格和艺术境界,而且决定艺术的深度和高度。” 他还谈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通慧”,“其实最好的艺术境界就是‘通慧’的境界。个人的人文修养、艺术修养、宽广的知识面、宽容度,再加上个人的消化能力 ,可以把这些因素转化为个人的艺术营养,表现在你的艺术创作中,使你达到“交流”的境界。 “传播”的概念和内涵同样适用于文学创作。 当代散文的创作表明,广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深刻的理解成为构建新的散文诗学逻辑的重要因素,促使当代散文新纪元的出现。 精神面貌。 当代散文与其说是作家的创作,倒不如说是思想家的产物。

作为散文集,《通讯与散文》看似精致细腻,却蕴含着某种深沉的能量。 这种能量既强大又深远,所以不是一篇简单的抒情“散文”。

(作者:袁永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